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纪录片《河西走廊》有感!

2022-05-28 16:39 作者:Catherinesese  | 我要投稿

纪录片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部冗长且枯燥乏味的影片,这是我对于纪录片的初印象。所以,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还是印度的。在阿米尔汗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让我对印度产生了兴趣,于是我看了阿米尔汗主持的纪录片《真相访谈》。看完后,我改变了对纪录片的看法,也加深了对印度的认识。

最近,我利用闲暇时间看了很多部纪录片,其中有讲述女性的《女人》《寻找薇薇安迈尔》《大法官金斯伯格》,也有讲述爱情故事的《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在这几部纪录片中,我感受到了群体和个体的力量及影响力,我看到了女性这个群体在勇于发声。我从大法官金斯伯格身上看到女性温柔和智慧的力量;我从薇薇安身上看到了所谓的怀才不遇,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的较劲,自身拥有的才华和智慧,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热爱并懂得欣赏,沉浸在自己热爱的兴趣中过一生,也是一种惬意。

纪录片中有平凡人的故事,也有伟人的故事,但是更棒的故事是观众从中寻找自己人生的故事和意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纪录片,看你要怎么去记录和演绎好它。

扯远了,言归正传!虽然之前看了很多部国外的纪录片,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让我看完之后立刻想用文字记录自己观后感的纪录片还是我们中国的纪录片,它叫做《河西走廊》,或许这就是文化的认同感吧!河西走廊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我只是读书的时候,在书本上的某一章节看过有关它的一小段故事。作为南方人,对于北方我真的是短见薄识。《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共有十集,每一集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将河西走廊从汉武帝时期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然,用十集来讲述河西走廊的历史远远不够,但是,制作方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言简意赅地让我们感受到河西走廊的发展是如何从无到有,由盛转衰,再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的。看完这部纪录片后,震撼之余,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张骞出使西域”这是我们学习汉朝历史一定会讲到的故事。书本上短短的几个字就概括了张骞为开拓河西走廊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当年,汉武帝委派张骞出使西域,当时的张骞年仅27岁。张骞出使西域之路充满荆棘,途中被匈奴囚禁了13年。在这13年里,匈奴一直劝服他归顺,他表面上顺服,内心一直没有忘记从长安出发的那天晚上,汉武帝对他说的话以及他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几经周折,当张骞再次站在长安的土壤上时,他已到了不惑之年。不过他的牺牲并没有白费,他给汉朝带来了西域的地图以及匈奴的作战方法,还有长安没有的农产品和商品。他打开了中原人对于西域的认识,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游客去甘肃旅游的时候,一定会去看“马踏飞燕”这座雕像。“马踏匈奴,封狼居胥”这是历史上用来形容霍去病将军的。在汉朝的历史上,我们都知道霍去病这位少年将军。19岁的他,三次踏进河西走廊,击败匈奴,为汉朝彻底打通了河西走廊的通道,也将河西走廊纳入了汉朝的管辖范围之内。遗憾的是这位少将并没有看到河西走廊的繁荣景象,在23岁就离开了人世。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丰功伟绩和英姿飒爽的身姿。

一位悬泉置驿站的置啬夫,一位年迈的汉朝外交使节,一位命运多舛的汉朝公主就将汉朝是如何巩固和发展河西走廊的历史讲述地淋漓尽致。汉朝采取“屯田戍边”的国策,至今对于我国巩固边疆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朝与乌孙的联盟与合作,至今都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中国古人的智慧,总是让后辈叹为观止,感慨万分。50岁年迈的外交使节常惠,他的气魄和才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女中豪杰的解忧公主,为了江山社稷,她的隐忍和淡然处之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置啬夫作为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河西走廊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从儒家大学士郭荷到郭瑀再到刘昞,让我看到了传承的意义。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流传下来,就是在于这一代一代人的积累和继承。当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撞个满怀,马蹄寺石窟群就是它们最好的见证。佛教文化在战乱年代给了人们精神支柱和寄托,在佛教文化的世界里,人们感受到了战乱之外的宁静致远,也正是这份宁静,让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洒满了种子。

佛教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茁壮成长,发扬光大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进入中原第一位佛教传教士鸠摩罗什。10岁出家的鸠摩罗什,12岁就能独立开坛讲法,在世人眼中,他是被佛选中的使者,他身上肩负起传播佛教文化的使命。在河西走廊,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把佛教书籍翻译成汉字,让中原人能够看得懂佛经,因此他也被后人称之为译经大师。我们至今使用的很多词语都是他翻译出来的。

佛学文化在中原达到鼎盛以及本土化的证据,莫过于我国考古学家在甘肃发现了近千座石窟中的雕塑和画像了。在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石窟,翟家石窟等众多石窟中,我们看到了惟妙惟肖,色彩鲜艳,做工精细的佛像和绘画。在画像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人们生活的场景,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石窟文化,是几代前辈们的努力创造而成的。一座石窟的形成需要经过打窟、木土建造、制作地仗、塑造佛像、绘画彩塑、滤清颜料孕育而成。正是因为古人的艰苦付出,才有了远近闻名的石窟文化,才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和宏伟。

在河西走廊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交融与共,我们也知道了河西走廊是如何被冠上“丝绸之路”这个称号的。裴矩在隋炀帝的大力支持下,采用各种政策吸引了西域很多胡商来到了河西走廊。胡商把自己国家的奇珍异宝带到了中原,我们也将中国的丝绸、玉器等商品带去了西方世界,让西方世界的人们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且古老的国度。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从此,河西走廊多了一个名字叫做“丝绸之路”。

透过河西走廊的开拓和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版图的形成和建立。萨班作为藏族的佛教徒,他受邀来到了河西走廊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来了一次会盟,这次会盟为此后西藏纳入元朝的版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河西走廊也见证了中国是如何在明、清时期的统治下,慢慢走向封锁和衰败。朝代的封锁也让河西走廊变得黯淡无光,昔日门庭落的河西走廊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变得门可罗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河西走廊本以为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当大家渐渐忘记它的存在时,它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让大家重新把焦点聚集在河西走廊的身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河西走廊它成为了一个遍地是宝的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这块土地上,我们不仅发现了油田,铁矿,还发现了镍元素。21世纪的河西走廊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它成为了陆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以史明鉴,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时代的重叠与轮回是多么的妙不可言。河西走廊绕了几千年的历史轨道,最后又回到了最初那个连接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重要枢纽的使命上来。

河西走廊一直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中,与其说我们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发展,还不如说是河西走廊见证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发现它是在汉朝,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一直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中,统治者在变,时代在变,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河西走廊一直没有变,一直屹立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一直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河西走廊从开拓到发展再到繁华,这一路走来有很多人的付出和牺牲。我在看这些人物故事时,屡次潸然泪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华民族无论身处在何种时代,何种艰难时刻,总是会出现一批勇于担当,勇于冒险,勇于牺牲的人站出来。正是因为他们一代一代人的付出,才有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才有了伟大的中华民族。27岁的张骞,19岁的霍去病,50岁的常惠,15岁的王进喜,21岁的秦世伟,20多岁的汤中立,陈鑫还有“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等等。这些人他们在当下接到任务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此次行动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们凭借一腔热血的爱国情怀,英勇上阵,最后名留千史,被世人铭记。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的故事从古代到现代,跨越几千年的时间轴,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智慧令人瞠目结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讨和摸索的。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的智慧都很含蓄。看完《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之后,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和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和才疏学浅,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渗透中国人的智慧任重而道远啊~


观纪录片《河西走廊》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