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音乐文化输出?

如法国街头弹古筝或琵琶使路人纷纷驻足赞叹,大呼震撼。演奏者穿着汉服,演奏时或激越澎湃或婉约清雅,的确在街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演奏者既收获了面向公众演奏和展示的愉悦,所有聆听的路人和观众也感受到了不同国度的音乐体验和文化碰撞。

不过对于街头演绎在大航海时代起就开始逐渐盛行的欧洲,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现,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多少,不一而足。

人类诞生于世,先畏自然而后祭祀神明。先哭喊而后歌唱,哭者有人劝,歌者有人听。一个人是没有音乐的,有了人群才有音乐。民乐其实一直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一直交织向前发展,如西周的礼乐制度,乐是礼仪的一部分,礼乐在古代是放在一起的,彼此需要,相互成就。无论是展于庙堂之上的编钟礼乐,还是流传千古的于诗词歌赋中的琵琶古琴,还是扎根于各地民俗戏剧中的京胡,板胡,唢呐,梆子等。

很多歪果仁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国际影坛获奖电影。随着一些电影在国际影坛能够崭露头角能够提名,能够获奖,其实从音画和故事,人物及情节更立体化地进行了文化输出,就如张艺谋,陈凯歌与当代作曲家赵季平合作的很多电影配乐,也俘获了很多对于东方文化感兴趣的歪果仁的心,东方的服装,东方的器乐,以及杯盘碗盏和东方的美食。

单纯的音乐输出很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音乐。如扎根在黄土高原上的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它的音乐展现形式朴实、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器乐众多。而在江南水乡,清乾隆时就颇为流行的苏州评弹,吴侬软语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轻轻柔缓,弦琶琮铮,交相成趣。

文化背景,生活风貌,思想底蕴都是音乐得以产生的土壤。如同时下今日我们在学习西洋乐器或者民乐,学习音乐的同时也如同翻开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画卷,因为了解到了那个鲜活如身边人的作曲家面对个人命运交汇时代背景时的起伏所发出的感叹,因为感慨于名族气节而可歌可泣,所以才对那段音乐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和更激荡内心的情感转而演奏抒发。音乐,从不孤立存在,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你我的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