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哪个前景更好?两者有什么区别?
协作机器人是最近几年大热的机器人类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1.26亿元,在2019年已经提升至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9.5%。
协作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区别主要在于,这两种机器人的目标市场并不同,协作机器人并不是为了替代工业机器人的,而是自身小巧、移动性高、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来填补工业自动化中的空白领域,主要服务于工业领域中的非标场景。而且协作机器人的柔性化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强很多,在生产流程中灵活性更高,可以代替人完成一些工业机器人多不能完成的工作。应用场景可以是工业可以是消费,比如咖啡机、按摩理疗等。还有很多落地场景待开发,可能会实现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此外,协作机器人的操作门槛相对更低,不需要花费太长的学习成本,在编程和操作系统上也更为简单和简洁,安全系数也更高。
工业机器人的特点是精度高,速度快。能高效的完成重复性的动作,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应用也比较广泛。比较缺少的是现场调试和编程人员。
协作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性能上还是有明显劣势,为了确保安全性,协作机器人对力和碰撞能力进行了控制,因此导致运行速度比较慢,通常只有传统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动能和负载方面都有劣势。
从技术上来说,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都要研究运动学、动力学,本质上没什么差别,但是由于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同,会涉及到更多传感器的加入,比如3D视觉,力传感器,电子皮肤等,同时会用到更高等的一些算法去处理问题,多传感融合,3D点云处理,神经网络这些。
从趋势上来看应该是协作机器人更具有发展前景。因为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符合将来的人机互动,噱头也更足。工业机器人相对还是更适合“替代人”的工业环境,而不是和人一起干。各有优势。不过再怎么样,前景什么的还是要看“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