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1.16 经济范畴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6、经济范畴[i]
经济范畴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抽象表现。它是反映经济生活中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联系的基本概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社会上出现了交换关系,人们把自己的产品拿来出卖时,这种产品在理论上就叫做商品。尽管被交换的产品有千千万万种,但从理论上可以抽出它们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特点,正是这种本质特点,使它们获得了统一的“商品”概念。商品就是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中,由于没有交换关系,因而在那里也就不存在商品这一经济范畴。
要认识和掌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必须以经济范畴作为阶梯。例如,我们借助于对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利润、剩余价值、利息、地租等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分析,就可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每个经济范畴都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随着经济条件、经济关系的变化,某些旧的经济范畴会消失或在内容上发生变化,某些新的经济范畴会随着新的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出来。例如,如果资本主义的bx关系被消灭了,反映这种关系的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也就不会再存在了。又如,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货币等经济范畴虽然还存在,但已具有了完全新的内容,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同时随着新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生和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范畴,如经济核算、劳动日、固定基金和流动基金等等。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