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的三个阶段

2022-07-08 09:19 作者:Rainer心雨  | 我要投稿


在第一个阶段的艺术可以说是最现实的重现。注意了这里的现实并非是画面上的真实,而是对我们经历过的所有内容的复现。拿摄影举例像是老镜头的色差、太阳光斑的效果,胶卷的噪点、磨损以及在生产工艺上的单色效果等,是在追求现实,只不过追求的是过去的现实。

第二阶段则是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情感。什么说侧重情感,是因为其他形式不能表达吗,当然不是的。例如小说它侧重于表现人物在事件中发生的改变,进而刻画人物形象。但情感是在所有艺术形式里都可以拥有的元素,因为创作的主体是人。

但是对于学习摄影的各位而言,可以过了两三年,回头看看,是不是自己学会了非常多的摄影技能,但遇到了所谓的瓶颈期,似乎怎么样都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这要从摄影本身的特性说起。

与摄影最接近的门类是绘画,让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假设一个人的艺术造诣不会随着艺术类型而变化,也就是说在绘画和摄影领域能用作品表达思想(也就是第二阶段)所付出的努力一样的话摄影相对于绘画而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速度,那么就可以得出下表:


其中的A指的是掌握技法所需要的努力,即第一阶段,C是指艺术造诣,即第二阶段。

这个理论的重点就在于艺术造诣在普遍艺术领域中都适用,假如凡高摸的不是画笔而是琴键,《向日葵》、《星空》很有可能就会变成钢琴简谱了。

而对于摄影而言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手机的普及摄影难度不断降低,技术不断升级导致摄影技术立在不断攀升,学习摄影也不是难事甚至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具有挑战性,有巨量的反馈甚至在影像需求不断增加的当下摄影已经成为了刚需,可以通过兴趣变成职业。

但正如模型所言,在学习变得简单的情况下,一一这个时间段被拉长,因此,摄影的艺术表达到第二阶段要更加的艰辛,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摄影界的大佬多是技术型而非艺术型。一方面是摄影在技术层面上的上线实在太高了,即使不谈艺术也能够被观众所称赞,另一方面就是达到第二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远比第一阶段要长,即使个人的艺术造诣是固定的但大家仍会归因于造诣不足。同时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能用10%的时间达到50%的效果,那么就很少有人再去花上90%的时间来达到剩下的50%(当然,这里的50%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还有第三阶段)还有一点,是达到这第二阶段的正反馈太少,别人会问你这张照片是怎么拍的,但估计没有多少人会问你这个照片表达了什么思想。

就在这样所谓“大众艺术文化”的影响下,更吸睛的自然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鲜有提及。当看到一张照片好看时大家大多会且只能说出类似于“这张照片真好看”“颜色好看”“有什么什么味儿”,等等。

但很少有人具体分析里边的物体所代表的意象以及意象所组合出来的意境,以及意境之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原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老生常谈的艺术性到了摄影这里都像是进了象牙塔,不敢说不会说,生怕伤了和气,被别人投来鄙视的目光。

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提出第三个阶段的概念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在心理学里这个阶段叫共情。而心理学强调的是灵魂之间直接的链接,而在艺术界,就要用作品这个介质来完成链接,所以第三阶段就是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用大白话说的话就是:我用作品表达出来了这个情感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情感并且从作品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当然这情感这个思想越深就代表着作品有多少深度,只要在能够被理解的范围内,因为有深度的作品给人的感受就越深刻,同时这阶段还有一个维度:广度又可以粗略的理解成“范围”和“数量”,如果这两个维度上表现的都很好的作品,那么就可能被世人所铭记。例如战争与和平,人性的最深处,光辉与最阴暗的表现,以及,涉及人数之多。还有国家级,例如,共和国宣布成立的那段影像,牵动的就是无数被压迫而反抗的人民的心。

当然今日的中国离战争很远,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自由的风让我们逐渐走向可以独立自主生活的个体,曾经集体的单纯的思想和情感,变成了如今不断分化了的,讲话了的。但是有抗击疫情,有扶贫,有支教,这些都是新的战线,这些地方,才最可能出现,能铭刻于共和国记忆之中的伟大作品。

艺术的三个阶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