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锦囊三:怎样评价一种准确的体验

2022-12-12 07:02 作者:jinzhijian81  | 我要投稿


今天这节课,我想跟你分享的话题是,怎样准确地评价一种体验?

每个人对世界都有各种各样的体验,由于所处的维度不同、对象不同,体验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有的非常奇妙,有的稍纵即逝,但正因为它们是体验,你经常很难描述它或者准确地评价它。

比如你看到一幅画觉得特别漂亮,你却很难说出它漂亮在哪。比如说你看了一部电影觉得特别精彩,但是除了故事情节,你好像还是说不出其他的好处。

但是你发现没有,凡是在体验这件事上成为大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就是他们能把体验给体系化了。而体系化能把体验这种主观判断,转化成一套通用的评价标准。所以,拥有这套标准的人,会更清楚地知道这个体验来自何方,以及什么样的东西符合这个体验体系。

这节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美食家,因为“吃”这种体验虽然人人都有,但是差别巨大。你想,同样是吃,有的人就成了公认的美食家,有的人却只能成为一个美食爱好者,区别在哪?背后就是不同的评价体系。

今天我们请来的这位美食家就是上海海派菜文化研究院院长、丰收蟹庄董事长傅骏。你可能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里听过他的名字。傅骏热爱美食,在美食圈里,蔡澜、陈立、沈宏非、陈晓卿这群老饕,都叫他傅师傅,因为傅骏不但品鉴水准一流,自己操刀做海派美食的技术也是一流。

这节课,我们就请他把自己的这套美食认知体系,结合几个垂涎欲滴的美食故事,讲给你听。

经常有人问我:我怎么吃,才算懂美食?

台湾的焦桐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代会住、三代会穿、五代才会吃。”这话有点夸张,但真的要懂美食,还是不容易的。

为了培养家里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我算过一笔账:

如果想速成美术鉴赏,可以把全世界各大美术馆跑一遍,其间再把相关的纪录片、故事片看一遍,大约花半年时间,就可以达到很高水平。花钱节约点,二三十万人民币就够了。如果想速成音乐鉴赏,就更容易。不需要环球旅行,上网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多听几遍,再请行家陪着去听几场好的音乐会。大约半年的时间,对到底什么是好音乐,就很有感觉了。这个花钱就更少了,几万元人民币就够了。

美食鉴赏,却没有速成班,原因如下:

第一,每天食量有限,多了吃不了;

第二,很多优质食材讲究时令,不在这个时间点,就吃不到,一旦错过,得明年再来;

第三,时间对,遇到好货,但不懂如何料理,也是暴殄天物。

所以,年轻人只能先当吃货,慢慢地变成一个美食爱好者。那些成名的大牌美食家都是一些中老年人,而且是越老地位越高,所以美食真是一个夕阳红事业。

怎么样才算一个真正懂美食的老饕呢?答案很简单,你对美食,要有自己独到的认知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别人可以感知,可以运用,并且逻辑自洽。

那么作为一个美食家,那套认知体系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呢?其实是要经过三道门槛的:

第一道门槛是,你吃过什么?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你没吃过肯定不行。

第二道,是谁做给你吃的?好食材,必须有好的厨师去做,没有好的厨师,其实也没有找到食材真正的味道。

第三道,你和谁一起吃的?有好食材、好料理,如果跟你一起吃的人不行,还是不行。

一个美食家,就是在这三道门槛里不断累积,强化,然后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认知体系。我不能代表别人,我可以给你讲讲我对这套体系的理解。

美食认知体系的原点

我们知道,但凡称其为一套理论体系,必须建构在一个或几个最基本的原点之上。

传统中国菜有八大菜系,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是:广东的粤菜、福建的闽菜、浙江的浙菜、江苏的苏菜、山东的鲁菜。然后回来沿着长江,从东向西:江尾的苏菜,上面已经讲过,然后是安徽的徽菜、湖南的湘菜和四川的川菜。

为什么是这八大菜系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八个地方,是我国物产最丰富的地方,换句话说,那里有食材。它们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大菜系,是因为每个菜系春、夏、秋、冬都各能拿出一桌宴席来。那这些宴席就是靠食材多、不重样儿吗?其实也不是。

过去年代交通不便、保鲜技术落后,可供选择的食材非常有限。厨师们的杰出贡献就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烹饪方法和花哨的摆盘,实际上就是在炫技。所以说,传统中国菜认知体系的底层原点是“技艺”。

我的好朋友陈晓卿,他有句名言:“比菜更好吃的是人。”所以他的美食认知体系的原点是人,你看他拍的那些纪录片,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拍的是食物,打动你的却是这些食物背后的人。

晓卿经常带我去一些奇怪的地方吃饭,到了饭馆门口我常常很疑惑,“这地方行吗?”等坐下来一吃,大吃一惊,哇,怎么会这么好吃!这时候,晓卿就会开始讲这道菜、这家店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比菜还精彩。

如果说传统中国菜,对美食的认知原点是技艺,晓卿导演对美食的认知原点是人,那么,我对美食的认知原点,就是“食材”。

我们今天的情况跟八大菜系发源之初不一样了。现代农牧渔业技术的进步,以及长距离运输和保鲜技术的突破,让我们对食材的选择面大大拓宽,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遇到、挑选到优质食材。

那什么是好食材呢?并不是说贵的就是好食材。在我心里,好食材有三大特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人。

所以,既然有那么多好食材可供选择,烹饪就不需要炫技,这个时候烹饪最主要的是尊重食材本来的味道,厨师应该尽量把它的味道表达出来,而不是把它掩盖掉。我们在品尝到这些美妙味道的时候,其实是在感受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在感受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美食,除了感官的满足,还给你延续生命的能量。这种能量交换的底层逻辑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享受美食的过程,其实是在接受自然的滋养,体验生命的美好。

所以,我关于美食的那一句话是:“美食是对生命的礼赞。”

下面举三个例子,解释我在“食材”这个原点上,推论出来的关于美食鉴赏的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保留、还原食材的味道,这个例子是“长江刀鱼”。

刀鱼被称为“长江第一鲜”。它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春季洄游到长江产卵。九百多年前,苏东坡这样吟诵刀鱼:“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银刀。”

自古流传,刀鱼只有在清明节前的2~3周最好吃。这个时候的刀鱼要比清明节后的刀鱼价格贵出10倍。

为什么要清明节前两三周吃?稍微懂行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刀鱼多骨刺,据说过了清明以后刀鱼骨头变硬,一不小心就会戳破喉咙。我吃过清明之后的刀鱼,鱼刺并没有硬到那么可怕,鱼肉略粗但依然很鲜美,不至于价格差出十倍来。

清明节前的刀鱼到底好吃在哪里呢?

实际上,清明前乍暖还寒,长江里长出一点点水藻,但又不多,这个时候的江水有一股特别的、初春的香气。刀鱼逆长江洄游,什么都不吃,只喝江水,通体都是江水的味道。

这个时候吃刀鱼,你就有机会吃到这种水藻清香的味道。这是什么味道?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味道!这个味道里面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审美情怀。

等到清明过后,天气渐暖,水藻也多了,江水也浑了。刀鱼身上那股初春的极致清新气息再也没有了,刀鱼也就不值钱了。

所以,在清明之前去吃刀鱼,我先闻闻鱼的味道,如果气味不对,我就不吃了。如果气味正,就交代厨师:第一,鱼身上的水分,用纸尽量吸干。这样高温水蒸气容易渗透进去,缩短蒸鱼的时间。第二,蒸鱼,“宁生勿老”,蒸老了我退。第三,调料只要一点点盐和几片切到极薄的猪膘油,其它一概不要。

按这个方法蒸出来的刀鱼,鱼的大骨边上泛着微红,鱼肉刚刚断生,入口即化。因为没有太多的调味料破坏,明前刀鱼的香气得到完美保留,吃到那口鱼的刹那之间,就有此刻站在长江边上的感觉,望着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滚滚向东流去。

我还会教店家,上菜的时候把刀鱼头调到正对西方,这是刀鱼洄游方向,这就是对优质食材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礼赞。

我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美食认知体系的第一条原则:尽量保留和还原优质食材本来的味道。

平衡搭配食材的味道

第二条原则是,平衡搭配食材的味道,这个例子是:上海腌笃鲜。

“笃”是上海方言,指的是小火慢煮一会儿,上海话说起来就是“笃忒一歇”。但是不懂的厨师太多,他们都把上海腌笃鲜,做成了一锅上海乱炖:汤水油腻浑浊,食材风味尽失,不登大雅之堂。

一锅上等腌笃鲜,其实是一份高汤火锅,放入食材的先后顺序、火候时间都有讲究。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用老鸽和火腿,调出高汤;

第二步,咸肉跟鲜肉切成寸方,焯水;

第三步,把咸肉和鲜肉放入高汤,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笃30分钟;

第四步,放入春笋,再笃10分钟;

第五步,再放百叶结,再笃5分钟;

第六步,关火,同时放入莴笋。

这个原理是腌笃鲜既要喝汤又要吃里面的食材,如果这个汤是用各种食材炖出来的,这些食材就变成了汤渣,没法吃了。所以,一锅上等的上海腌笃鲜,每一种食材都必须“笃”到口感刚刚好,这时候食材和汤底纠缠在一起,各有各的层次,鲜美无比、丰富无比。

这个例子用来说明我的美食认知体系的第二条原则,各种食材必须平衡搭配。

提升优化食材的味道

我上面讲的清蒸长江刀鱼,是要把食材原本的味道保留住,并找出来,破坏得越少越好;后面讲的上海腌笃鲜,其实是说不同食材之间该如何搭配,最后达到一个平衡味道。

这两道菜其实都蛮贵的,也不太容易吃到。那我再讲一个便宜的东西,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美食鉴赏的第三条原则,如何提升、优化食材的味道。

这个例子叫“天津冬菜”。天津的静海区,京杭大运河从那里流过,运河水滋润着两岸菜田,这里产的白菜的特征是“小核桃纹麻叶青”,筋细、肉厚、口甜。

每年秋天,这种极品大白菜被收割下来,与当地产的四六瓣红皮大蒜和高温加工过的精制海盐一起,做成著名的天津冬菜。原材料只有这三样,方法也是古老的方法,手工切菜,自然生晒,窖藏半年,大白菜发酵之后,转变为鲜美醇香、滋味浓郁。

天津冬菜的用途极其广泛,它跟各种各样的荤菜放在一起烧汤都很好吃,它还可以炒素菜,也可以做馅料。最简单的,往清水里放一些,就成了最简单的火锅清汤锅底。有了它,家里的味精就可以扔掉了。

民间相传,大蒜和海盐可以除湿、祛瘟、解毒,所以冬菜在东南亚很多地方还被当作保健食品。天津食品进出口公司的“长城牌”天津冬菜,是老牌的出口创汇产品。对全球华人来说,天津冬菜只有一种:“长城牌”,其它都不是冬菜。一罐装300克,十多元,比买一棵大白菜还便宜。这是我们共和国的良心食品!

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美食认知体系。总结一下,美食的根本是食材要好,然后运用保留还原、平衡搭配、提升优化等各种手段或方法,把优质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你可能发现,我上面说到的美食都是单品。实际上真正的美食体验不仅仅是单品,而是参加一场宴会,一个好的宴会就像听了一场好的音乐会,而且还是交响乐。

整个曲目首先是有一个主题,有开头、有结尾,中间跌宕起伏。如果按听一场音乐会的逻辑,我们该怎样安排好一桌宴会呢?我建议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菜。

刚刚开始的时候,客人是有点饿的,这个时候应该上冷菜。冷菜的品种可以多,但是单个菜的量不要大,要精致,它只是给你垫一垫,不是让你吃饱的。

冷菜吃过,应该上一道热汤,暖暖胃。然后才开始上热菜,热菜的口味要注意浓淡轻重变化,荤素搭配、鸡鸭鱼肉搭配,同样的食材或烹饪方法,最好不要出现第二遍。讲究的宴席,热菜中间穿插一、二道点心。

最后上蔬菜和甜品,起到清口回甘的作用。不同的菜,还可以搭配不同的酒和茶,这是更高阶的课程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讲。

食物,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手段,也不是生活本身的终极目的,而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得好,就意味着把食物放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法国名厨奥古斯特·埃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说过:“知道怎么吃,就是知道怎么活。”美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爱自己、爱亲人、爱自然。我们这些吃货,就是这样,用具体而日常的行动,礼赞生命的奇迹。

好,以上就是我对你们做的分享。你吃过什么好吃得不得了的美食?欢迎你在留言区告诉我,让我们一起加深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生命的礼赞!


锦囊三:怎样评价一种准确的体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