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桶巴尔干问题的前世今生(3)三种神力的角逐(上)
上两篇文章我们讲到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时期巴尔干半岛遇到的民族内迁问题和东罗马帝国本身的地缘困境最终造成了在巴尔干半岛发生了罗马版本的华夷之变。内附的蛮族通过局部的人口比例变化将东罗马帝国的边疆行省逐渐蛮族化,进而导致帝国失去了对北方多瑙河流域的控制。

皇权主导下的东西教会对峙
宗教对于罗马帝国来说,历来是皇帝用来统治民众和驾驭庞大帝国的工具,多神教如此一神教亦是如此。因此,历次决定基督教重大走向的公会议均是由皇帝召开并亲自担任仲裁者,由皇权指导宗教教义的删改甚至主教地位的排序。
自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而首任教宗彼得和第二任教宗理诺均在罗马被迫害致死。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诸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罗马主教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这种不成文的规定直到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小亚西亚北部的尼西亚城召开宗教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尼西亚公会议,在会议所颁布的法令中,第一次在法理上确定了罗马主教的地位列于各地方教会主教之首。
这种情形直到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希腊古国拜占庭,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罗马。从此开始帝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政府和元老院以及帝国的贵族们开始在新都营建自己的新家,而留在旧都的教会虽然目前名义上仍然是诸宗教之首,但是距离的增加使得皇帝对教会的掌控开始变弱,皇帝开始有意扶持新都的主教。公元381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召开了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会议决定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教宗。
到公元410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等为代表的蛮族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了新的王国,并先后脱离了异端阿里乌斯派,皈依罗马主教为代表的三位一体派,而东哥特人很快从文化生活诸方面彻底的完成了罗马化,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甚至公开承认他是罗马人民的国王,皇帝是他的宗主,他的权力受到罗马主教和元老的限制,使得罗马主教开始脱离开皇帝的掌控,新的世俗国王不仅是自己的依靠而且地位在自己之下。
公元451年,随着罗马主教日益脱离皇帝的掌控,东罗马帝国皇帝马尔西安下令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但受到当时教宗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宗徒之长圣彼得的继承人的缘故,因此,教宗拒不承认该法令,但并不能妨碍君士坦丁主教在法理上获得了与其相同的地位。
两个教会在巴尔干的争夺
至此,从法理上皇帝完成了东部教会的升格,将他与西部教会同级,但是问题在于紧跟而来的东罗马帝国衰落,6世纪查士丁尼大帝的远征虽然名义上夺得了故土,但是国力损耗过大以及紧接而来的大瘟疫使得帝国实力逐步走向下坡。
而不久,7世纪的阿拉伯人在麦加兴起并发动了征服运动,帝国丧失了东方和北非的经济行省,而享有经济特权与地产的教会此时则成为皇帝眼中的钱袋子,这就是毁坏圣象运动,他发动的背景像极了南北朝和五代时期三武一宗灭佛的历史背景,在毁坏圣像运动之前,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且享有不纳税的经济特权,对教会打击最为严厉的是在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18年-775年在位),帝国通过大量没收剥夺教会占有的土地,打击迫害修道士,关闭修道院强迫修士还俗等手段,使教会在经济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从宗教理论上又沉重打击了来自西部罗马教会的圣像崇拜主张,巩固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重新树立了皇权对教权的高度权威。
因此,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上,教会始终未能像罗马教会那样发展成为凌驾一切的至高权力,甚至君士坦丁大牧首时常由皇帝的宠臣或者宦官担任。另一方面,也由于运动,意大利等受罗马教会影响的行省脱离了东罗马帝国,在法兰克帝国宫相矮子丕平的支持下建立了教宗国,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权使得教宗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从而为中世纪西方教权高于王权的问题埋下了伏笔,加速了东西方教会走向分裂的进程,进而演变为1054年的大分裂,两个教会互相发布绝罚。

罗马主教在东罗马帝国退出故土的几百年间,从居于皇权之下完成了僧俗两界的跨界转变得到强大的政治权力。至800年查理曼帝国崛起实质上成为另一个罗马帝国与旧帝国并立,从世俗上使得罗马主教有了新的依靠,可以与东罗马帝国公开叫板,而双方在教区划分上则围绕巴尔干地区展开了争夺,由于法兰克王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都是在罗马主教的加冕下获得了皇帝的头衔,而且西欧和中欧在这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有了较为完善的政治体质,宗教的渗透力与传播广度更强。而东欧地区此时还缺乏国家的概念,尤其是斯拉夫人为主的各地,甚至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部落公会时期,这就使得东正教会的传播相对罗马同行缺乏世俗支持。

世俗力量差异的对比为后来的势力划分埋下了伏笔,靠近神罗、波兰和意大利的地区宗教上受罗马主教影响,文化上更偏向日耳曼文化造成了今天巴尔干地区的天主教区,如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北部;东正教区归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管辖,教区在今天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南部、希腊等地,但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奥斯曼人的崛起希腊文化以及东正教的发展均受到了较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