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与徐淑:那一眼便确定了彼此,这一生不悔,至死不渝

从前慢,车马、生活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那一眼确定了彼此,便是一生相随。
可是人生相聚是短暂的,离别总是漫长的。
车马很慢,道路却很远,来往只有书信,但信上的人确实是心上的人。

有这样一纸薄薄的书信,处处流露着爱怜之意与别离之苦,同样也有两人道不尽一生的相思。
这二人便是今天的主人公秦嘉与徐淑,他们是东汉时期的才子和才女,他们留给我们不仅是令人赞叹的才华,还有那令人羡慕的爱情。
在汉阳郡平襄县一所宅院中,一位装着得体的男子,正在书案前看着书信,脸上还抑制不住地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信中大致内容是:郎君你是美玉,又有才华。
即将成为年轻的官员,必然能眼界大开。
虽然不是大事业,只要认真去做,也能实现孔圣人所追求的目标。
前几日收到你的来信,我还高兴着我们总算能相见,可是我的身体一直不见好转,只能望着窗户叹息,而不能与你相见了。
不久你就要动身了,没有我在你身边,该带的行李都要仔细整理好了才行。

这封既流露出思恋,又透出不舍的书信,正是出自东汉才女徐淑之手。

而这位看信男子正是她的才子丈夫秦嘉。

夫妻二人生活在他们的家乡——陇山之西的平嘉县(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通渭县)。
秦嘉的工作是一名文职小吏,在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也就是秦嘉三十岁这年,他领到了一个差事,让他进京汇报平襄县的人口户籍和赋税事宜。

这本是一个美差,但是当时都城在洛阳,从平襄县到洛阳有上千里地,一来一回,要好几个月。

妻子徐淑一直有顽疾在身,身子骨一直不好,由于自己有公务在身,只能让她回娘家调理。
坐在书案前的秦嘉,一想生病的妻子,自己要好几个月无法悉心照料,自己就想推掉这个差事,但是又想到机会难得,说不定这次进京,就能得到皇帝赏识,自己就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每每念及此处,都让秦嘉焦虑不堪,一边是妻子,一边是机会,左右为难。
在辗转反侧许久后,秦嘉终于决定给在娘家的徐淑写一封信,好好诉说自己的情况。

窗外阳光明媚,徐淑坐在书案前,摸着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如凝脂般的脸蛋出现微微的晕红。

看着丈夫信上的内容,徐淑只能无奈地叹息了一声,然后提笔给丈夫秦嘉写了回信。
信中内容就是前文提到的内容,看着妻子善解人意地鼓励,秦嘉的脸上出现自信微笑。

收拾好行装后,带上写满关于人口和赋税文字的书简,和一名车夫,上路了。
从汉阳郡到洛阳官道上,一路飞驰着,奔向那个心所向往的地方。
就在秦嘉去洛阳办差的几年前,那时快满三十岁的秦嘉还是孤身一人,身边亲朋都早已经结婚生子了。
好友们看到秦嘉还是一人,都纷纷劝说秦嘉该成家了,可是秦嘉偏说时机未到。
就在一次秦嘉和好友到郊外踏青时,他忽然发现一个女子,站在河边,看着潺潺流水,他一下子被那个女子吸引住了。
在女子回眸的刹那,他们四目相对了,女子有些白皙脸上泛起晕红,落落大方地望着秦嘉,而秦嘉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低头不敢直视女子。
当秦嘉再一抬头,河边只剩下河水,和泛着鱼鳞般光彩的石头了。
秦嘉在多方打听之下,才知道那一天弱柳之姿的女子叫徐淑,是县里出名的才女。
那一天,他纳了采;那一天,他问了她的名;那一天,他们纳了吉;那一天,他纳了征;那一天,他请了期;那一天,他派人亲迎。

在大婚当天,秦嘉为徐淑写下这样的誓言: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婚姻,有的可能是幸福的源泉,有的却可能是灾祸的根本。
因此世人对待婚姻无不谨慎,对此我也是战战兢兢,就怕自己没有运气,寻到属于自己的志同道合的爱人。
最后要感谢神灵眷顾,竟然让我遇到你。
承蒙上天恩泽,我能得妻如此。

在徐淑过门时,穿着一身玄色礼服,双手执着团扇,遮挡着自己的脸。

突然一只有力的大手伸了过来,一双温柔的眼隔着团扇望着她,虽然她有些羞怯,但是没有犹豫地把自己手也伸了过去,这一个时刻便是最动人的“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可是秦嘉作为家中独子,哪怕顶着延续香火的压力,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这份执着放到今天也是十分值得称赞,更何况在两千多年的东汉了。
有人说姻缘就像命数一般,会在恰当时刻让彼此遇上,秦嘉也在快到30岁的时候,才等来了他的徐淑。

婚后,你为我画眉,我为你抚琴,对坐以诗和,并坐看不厌,这生活可谓是琴瑟和鸣,令人艳羡了。
当才子遇上自己的才女,那么生活里的故事就与其他人无关了。
在秦嘉准备启程前,还给妻子徐淑写了一封信,征求她意见,信中提到:
岁月匆匆,一晃我们都成婚多日了,虽然我们不知道短暂的分别,可是一想到我们之间,从此就要相隔千山万水了,我就心有戚戚。
所以我想晚走两天,哪怕和你短短地见一面,说上几句话也好啊。
我派车去接你,你愿意来吗?
此时在家中的秦嘉不知道妻子徐淑已经怀孕了,收到书信的徐淑,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便没有将此事告诉秦嘉。
徐淑缓缓来到书案前,坐下,提笔想一会儿,才写了给丈夫秦嘉的回信。
可是信还没有寄出,洛阳的诏令就先到,秦嘉没有等到妻子的回信,只能启程上路了。
来到京都洛阳,秦嘉和全国其他大约700名文官住在官府安排的驿馆里,等待着天子的召见,来陈述自己郡县的风情和民俗。
对于已经远行的丈夫,身体有恙还怀有身孕的徐淑,只能在父母家中,默默祈祷着丈夫一切平安。
徐淑是知道丈夫的志向,所以任何会影响丈夫仕途,徐淑都是自己默默承担着。

在驿馆整理汇报材料的秦嘉,收到了妻子的回信,信中大致内容是:
夫君,谁说京城很遥远,我踮起脚尖就能看到了。
我在家里,你在远方,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不用担心我会太辛苦。
蜿蜒逶迤的山谷,你要跋涉,高山峻岭,你要翻越,这才是艰难的事啊。
以后漫长的路,你要慢慢走过,凛冽的风霜,你要独自承受。
可惜我的身子一直不好,不能成为你的影子。
我一直在想,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长相厮守呢!

秦嘉手里捧着妻子情意绵绵的书信,本来有些阴郁一下子就明朗了。

由于差事办得不错,在延熹五年(162年),朝廷下达诏令,秦嘉升了官,同时,徐淑也平安地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以说此刻秦家是双喜临门,徐淑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

可是秦嘉和妻子还没有相守太久,由于在洛阳时,秦嘉的才华出众获得了汉桓帝的青睐,皇帝正式任命秦嘉为黄门侍郎,从此秦嘉需要常年留在洛阳。
接下来的几年,夫妻二人就过上了长期分居的日子,徐淑期盼的长相厮守也变得遥遥无期了。

根据《后汉书》记载,黄门侍郎虽然只是奉禄600石的一个小官,但位置却很重要,它是天子身边的人,也是唯一由外臣担职的内官。
因为其他宫内职务都由宦官负责,因此谁担任黄门侍郎,谁获得了皇帝信任,从此前途远大。
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虽然秦嘉在洛阳站稳了脚跟,但是一直没有把妻子徐淑和女儿接过来。
连写给妻子徐淑的书信都是充满了阴郁之色。
其中一封内容是:人生就像清晨的露水,居处世上,动辙就会遭难,忧患艰险时会常降临,而欢心愉悦总是迟来姗姗。
见你书信,我倍感心伤,面对美食也不能下咽。
常常孤独一人静坐空房,询问谁能给我安慰宽勉。
可以看出秦嘉在洛阳过得不快乐。
偏偏那个时期又是东汉末年,作为皇帝的刘志只喜爱乐舞与美色,不善政务。
既然皇帝懒政,那么亲信的宦官就会得势,可以说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是愈演愈烈,双方已经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身为黄门侍郎的秦嘉夹在两方势力中间,每日过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虽然秦嘉已经年过三十了,可是官场经验尚浅,原本一腔报国济世的热血,面对着朝廷上层只会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秦嘉内心的理想和抱负顿时产生了无法自拔的幻灭感。
朝堂斗争汹涌澎湃,自己也是朝不保夕自顾不暇,在这种情况下,秦嘉根本就没有心思,将家人接到洛阳来,与他一起担惊受怕。
望着襁褓的女儿,看到丈夫的书信,徐淑明白这个家,需要自己独自坚强地支撑着。
徐淑知道没办法改变丈夫的处境,只能安慰丈夫,哪怕仕途已无希望,可是家中还有爱他、念他的人等待着他。
徐淑提笔在信中写道:诗经中常常这样描述,丈夫离家了,妻子就蓬头垢面,无意再梳妆打扮。
对此班婕妤也曾叹息:神眇庙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未荣。
夫君等你回来了,我才会抚琴咏诗,我要一直等待,等待夫君你亲手递我金簪,那时我再用它绾起长发。
可是徐淑安慰的书信终究是没能挽留住自己的丈夫——秦嘉。
在延熹七年(164年)的冬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秦嘉随皇帝出巡途中,心灰意冷地离开人世。
虽然秦嘉离开得很突然,但是他的离开终究是没有什么留念的,有人说他是突发疾病,也有人猜测他是被政敌谋害。
秦嘉的离开,对他是一种不幸,对他的妻子徐淑更是撕心裂肺地悲痛。
因为有他,徐淑的前半生,在温暖的爱情里阳光明媚;因为他的离开,徐淑的后半生,便是阴雨绵绵。
为了逝去的爱人,徐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她拖着病弱的身体赶赴洛阳,把秦嘉的尸骨接了回来,使他得以长眠于家乡。
第二件,她为秦嘉收养了一个儿子,让秦家香火得以延续,并且还将一对儿女抚养长大了。
第三件,当两个兄弟逼迫徐淑再嫁时,她甘愿自毁容貌,一人终老,一生只为一个人。
我们往往相信在爱情的神话有三生三世,在每一世,每一个轮回里,希望秦嘉都会拉着徐淑的手,对她说,感谢神灵眷顾,竟然让我找到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