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胡乱华的冷知识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304年)开始算起[24],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52]
中文名
五胡乱华
外文名
Uprising of the Five Barbarians
发生时间
304年 至 439年
主要人员
李雄、刘渊、石勒、冉闵、苻坚
参与民族
匈奴、鲜卑、羯、羌、氐
历史背景
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1500万,汉人占三分之一。[52]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被迫强迁的人口数量多,规模大,民族成分复杂。[12]在这种民族大融合中,少数民族逐渐消融在汉民之中,成为汉民族大家庭里的成员;汉民族也接受了这些民族的某些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56]
五胡乱华
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又因为鲜卑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一书,该书将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这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东晋十六国”者,实则政权的数目远逾十六个,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如汉人冉闵建立的魏。[58]
在胡人建立独立政权之前,汉族占支配地位,是汉尊胡卑,汉人压迫胡人;胡人政权建立后,胡人占居支配地位,开始胡尊汉卑,胡人压迫汉人,甚至称汉人为儿、奴、狗。胡人多自称“国人”,以胡人为尊,甚至禁止“胡”等称呼,如石赵。不仅如此,这些政权还多采用“胡汉分治”,区别对待汉族和胡族。刘渊建立政权后,设大单于及单于台管理匈奴等胡人,用的是匈奴旧有的体制;用司隶、内史等管理汉人,应该是以西晋的体制为基本。[13]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华北的王朝大都是北方民族渗透到中国境内,在中央政府瓦解以后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可以叫做渗透王朝。[16]从“五胡乱华”开始,匈奴、鲜卑、羯、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徙,进入黄河流域与当地汉族人杂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北魏、北齐等数十个国家,历时30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大流动、大迁徙、大杂居,打破了民族的原有格局,使得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空间分布上产生了变化。从两晋南北朝以后,匈奴、鲜卑、羯、屠各、卢水胡等族的活动便告消匿。杂居的结果是相互融合同化,民(少数民族)中有汉(汉族)、汉中有民,民中有民,主要同化于汉族之中。[23]华夏化其实既不特别重视血缘也不重视文化,重视的是政治身份,比如在不在政府的户籍系统里面,是民还是夷,是附塞蛮夷还是归义蛮夷。把编户即“民”等同于华夏是总体情形,但有时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即进入了编户,但之前的非华夏身份还会被大家记住,经过几代之后,这个记忆被慢慢磨平,最终成为正常的民。[21]有人误以为“汉化”就是“同化”,是“大族群”靠着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改变“小族群”的生活方式。 但真实历史是,北方五胡族群不仅军事占优势,人口数量也占优势,完全可以按照老习惯“牧马中原”,完全可以“胡化”汉人,但他们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52]“汉化”不是“被汉人同化”的意思。西汉初期,没有“汉人”,只有“七国之人”。自汉武帝之后,“汉人”变成了“汉王朝子民”的自称。汉武帝将秦国的法家制度、鲁国的儒家思想、齐国的黄老之术与管子经济、楚国的文化艺术、韩魏的纵横刑名、燕赵的军事制度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一统汉制”。这种制度文明的人,就成了“汉人”。可以说,“汉人”是用政治制度建构“国族”的最早实践。[53]
有学者认为,汉赵、后赵五主即匈奴刘渊、刘聪、刘曜和羯族石勒、石虎,都是以武力颠覆汉族的西晋、建立少数族新朝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登极前后,利用图谶宣扬各自政权的合法地位,“五胡”的称谓大约由此而产生,其最初的涵义,就是指这五位率先入主中原并长期称帝的“胡”族首领。东晋十六国末期,“胡”的涵义扩展,此前活跃于北方的各主要少数族——匈奴、羯、鲜卑、氐、羌——一统统被纳入其中,“五胡”的新概念形成。[4]十六国时期,五胡入主"中国",而晋室则僻居扬越。为与东晋争正朔,五胡王朝依托中华传统的夷夏互变、地域以别华夷理念,自居"中国"以示五胡居"中国"而变为华夏;以族类意味浓厚的"扬越"指代东晋,以示晋室居扬越而变为蛮貊。[5]五胡到了中原,用了汉族的礼制,就以中夏自居,就称其他胡人为戎狄,称南朝政权为“岛夷”。[13]
主要过程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
304年农历十月,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28]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前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29]
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刘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