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F1战斗史——没有赛车,就没有本田。(1)宗一郎的梦想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开着一台赛车在比赛中获胜。——本田宗一郎

2021年底的一个冬天,阿布扎比的烟花腾空而起,一个F1赛季落下了帷幕,一个来自东方的车厂打破了欧洲豪强的统治。实现了多年以来冠军的梦想。而他的故事,要从1946年那个仓库中说起。
那年,40岁的本田宗一郎在自家的仓库里整出了一台带有马达的机动自行车,一年后,随着他的产品在邻里街坊里火了起来,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量产作品:A型摩托车,他的公司正式走向了机械化制造的道路,随后的1949年,他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两缸98ccD型车出现了,由于本田的研发能力十分恐怖,堪称专利收割机,本田在日本市场上迅速扩张。掀起了一阵狂潮。但是,不同于在市场上精打细算的丰田,在宗一郎心中,有一件事,比生意和销量更重要。那就是:梦想。

对于20多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伙伴们开着摩托车在路上追逐的他来说,他的梦想无疑是对速度的渴望和对胜利的追求,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曾经的梦想似乎已经被现实掩去了光芒,但是,在他前往英国去运输机床的时候,他去到了曼岛,看到了曼岛TT的宏伟场面,一台台摩托车从他身前飞驰而过,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而那颗中年之心中的对于速度和胜利的渴望又一次燃烧,1954年,他写下了参赛布告,喊出了要把本田带到曼岛的世界名言,而当时的本田却还在财务和资金的泥潭中挣扎,那句日式中二式的话引来的自然是许多人的白眼和耻笑。

但是,在不久之后,那些嘲笑的人都闭上了嘴,因为,他是本田宗一郎。从1954年开始涉足低级别的摩托车赛事,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每一次的比赛都是他们的成功之路上的一块垫脚石,到了1959年,他没有辜负自己的5年之约,4台本田摩托车来到了曼岛,他们最高排名为第六,这对于那个在困难之中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绩。

其实对于本田来说,这是一场豪赌,赛车,就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如果赢了,就会世界闻名,输了,一切就结束了。最终,本田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在1960年第一个领奖台,在1961年第一次获得全场冠军,随后截至1967年底的本田在不同的组别中赢得了138个冠军,本田这个名字,也留在了各种摩托车比赛的冠军榜之中。他们,做到了之前的承诺。而本田,也赢下了这场关乎自身命运的赌博,可以说:没有赛车,就没有本田。



而宗一郎的梦想不只限于两轮,四轮赛车的比赛也是他追求速度和胜利的地方。在1961年,也就是他们在曼岛TT如日中天的时候,本田打算进军F1,63年他们先是制造出了一台试验性的赛车,也就是RA270这款赛车从来都没有去参过赛,但是它的出现,为后续赛车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随后的第二年,本田的第一台参加f1的赛车就此登场,他就是RA271,这台车搭载一台1.5L自然吸气V12发动机,最大马力220匹,要知道当时别的车队(法拉利,BRM)都是用V8,本田的这一举动有点铤而走险的感觉,不过更多的缸数就意味着更小和更轻的部件、更高的转速和更大的峰值功率,本田为的就是这个。而车壳则是本田自己制造的铝制单体壳底盘,这是之前莲花车队采用的设计。而传统的布拉汉姆和法拉利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状车架,不过这样一来,本田的赛车在重量上就达到了525kg。大大超过了下限450kg,而反观法拉利的赛车只有468kg。由此可见,本田的这台赛车其实没多大优势。

他们选择参加了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大奖赛,在德国的纽伯格林,车手巴克纳姆以第三慢的成绩压线进入正赛,不过随后的正赛里,他一直保持在10名左右,虽然在比赛后段发生了spin,最终还是以13位完赛,而在随后的意大利和美国,赛车分别因为刹车和气缸垫故障未能完赛。

不过本田还是和摩托车中一样,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经验,超越对手,随后的1965年,RA272赛车登场了。

这台赛车是本田第一个成功的F1赛车,48气门的1.5L水冷V12发动机最大马力230匹,最高转速1400rpm。这对于1960年代的发动机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高的水平。

这个赛季,本田签下了王牌车手里奇金瑟。他曾经多次站上领奖台,这次,他将和巴克纳姆并肩作战。
在摩纳哥的亮相是个不太好的开端,两台赛车全部遭遇变速箱故障退赛,不过在接下来的比利时大奖赛中,金瑟排位赛中拿到第四,并且以第六完赛,这是本田在f1比赛中的第一分,而随后的法国站,由于点火问题结束,而在英国,虽然赛车刷出了第三名的排位赛圈速,但是在正赛里还是故障退赛,看来RA272的速度是足够了,但是稳定性还是有待提高。

在荷兰大奖赛中,RA272一度领跑全场,不过最后还是掉到第六,获得了第二个积分,然后车队跳过德国大奖赛到意大利,和美国,但是都因为故障退出比赛。


经过了一年的战斗,收官站墨西哥大奖赛上,本田迎来了自己在F1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在排位赛中金瑟取得第三,正赛更是在第一圈就领先全场,获得冠军,这是本田在F1中取得的第一个全场冠军,同时这也是1.5L F1的最后一场比赛,而巴克那姆则获得第五,本田实现了双车拿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

随后的1966赛季,本田使用了全新3.0L v12发动机的RA273,该车在1996年墨西哥站拿到第四,在1967年,约翰.苏提斯来到了本田,在首战南非就获得第三的好成绩,但是随后的三场比赛却全部退赛告终,不过好在德国和英国站分别获得第四第六。

随后本田开始转向了和别的公司一起开发赛车的研发方式,新车的任务是减重,他们基于Lola T90的单体壳加上RA273E式3.0L 自吸V12发动机,最大马力420匹,由于劳拉单体壳性能先进,该车车重成功减轻了约70kg,解决了本田赛车的重量问题,新车被命名为RA300.在1967年意大利大奖赛,RA300登场了,在这场比赛中,原本领先的吉姆克拉克驾驶的Lotus 49在最后一圈由于没有燃油退了下来,随后杰克布拉汉姆和苏提斯展开竞争,最后苏提斯靠着本田发动机强劲的动力以0.2s的优势拿到了冠军,这是Honda在F1比赛中拿下的第二次胜利。随后,它参加了另外三场比赛,在67年收官站墨西哥拿了第四。这一年本田在车队积分榜上记20分排名第四。这是早期本田参加F1以来最好的战绩。


随后,本田决一手在RA300上进行升级,变成RA301,该车的发动机还是原来的,但是气动经过升级,加上了引人注目的大尾翼,性能更加好,但是同时,本田也在开发风冷的RA302,以至于他的计划受到影响,最终只在法国大奖赛上拿到过个第二,美国拿了第三。

而那个风冷RA302呢,这台车搭载3.0L 自然吸气V8发动机,同时采用镁制车身,重量特别轻,速度比301快了不少,但是镁壳车身又极易燃烧,约翰苏提斯都拒绝驾驶这台赛车,果然,第一场比赛就出事了,在1968法国站,车手乔.施莱瑟驾驶这台车,在第二圈,他的赛车失控撞向赛道旁边,施莱瑟当场身亡,这是本田进入F1以来第一个重大打击。


由于这场事故,以及本田把重心转移到民用车市场上,本田在1968年后退出了F1,本田F1故事的第一段就宣告结束,但是,对于速度和胜利的渴望和浓厚的赛道情怀,已经深深刻在了这个品牌中。可以说,赛车是本田的立根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