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社》观察素描

我很难想象自己的第一次社外活动,单纯的就像去参加艺术社交展。
其根本就是这个所谓的社长学姐,正拿着笔记本,咬着笔头,在记录什么。
“你的可乐。”我递给她一罐肥宅快乐水。
“谢谢。”坐在长椅上的她很快说出了表面的感谢,看我迷惑的样子,她于是接着问道,“不觉得很有趣么?”
面对行走在大街和中心广场的路人,我很难从中找到学姐口中的有趣。
“我想...不有趣。”我老老实实地回答,顺便关闭了正在缓存的视频,“学姐,我知道你不是普通人了,就不要让我以为,你还是一个变态。”
“嘛,在你眼里是个变态也不错~”
这样的回答的确可以让人哑然无语,不过在半年的相处中,我早已知道学姐的性格。
“所以?”

她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终于感兴趣了?”
“只是对这次活动的目的感到困惑而已...”
学姐合上了笔记本,呼出一口气,笑了起来。
“笑什么?”
“笑你傻。”
“嗯,我是傻X,可以说答案了么亲。”
“哼哼,当然。”学姐指了指远处的人,“看到那位三十多岁的男性了么?”
“你说的是那个戴着手表,提着挎包的中年男性么,看到了。”
“猜猜看他有什么故事?”
我一脸狐疑地看着学姐,活脱脱像个不知道高数的学生。

“思维放大一些嘛,又没让你成为福尔摩斯,非要扯出一大堆推理的东西,还要抓住所谓的凶手。”学姐拉开可乐拉环,罐子便发出一声罪恶的呻吟。
“你说的是扩写的话,那么我大概清楚你记录的意思了。虽然不全。”我低下头思索起来。
“其实描述一个人物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如何组装和重新利用这两大问题,我们的作者的弹药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每次写作都描绘出角色鲜明,完全不同的人物。”学姐看我思索的样子,若有所思地支着下巴。
“但现实是他已经下了地铁站。”我及时打破学姐的话语。
“就不说说他下了地铁站以后的故事么?比如他是去哪里的?从哪里来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举一反三知道吧?”
“比如他下了地铁站是为了去医院,之前从公司出来,也符合他的衣着特征。为什么去医院呢?是因为要看他的父亲,父亲生病住院了,所以每次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路过中心广场,下地铁站...”
随着我话语的继续,一个人物的框架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但这些只是片面的分析和总结。
“这也是基本的故事框架了,虽然我们还有很多要补充的,不过这已经是我笔记本中应该记录的。”学姐认认真真记下这些。

随着太阳的落下,人们的影子也被拉长,心满意足地学姐终于宣布这次寒假的社外活动,正式结束。
而其他社员早就跑了个精光,只留下我们...
喂!走也不要用一脸深意的表情看着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