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什么要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别人驳倒的辩论?
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的语录集,是儒家最重要的理论经典。有意思的是,与后世的《墨子》、《孟子》、《庄子》等各家经典不同,《论语》明确记载了孔子被别人驳倒的辩论。

比如《论语·阳货》中就明确记载了孔子被“执国命”的鲁国陪臣阳虎在街上说的哑口无言的事,这种记载在其他各家经典中是完全找不到的。那么《论语》为什么要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别人驳倒的辩论呢?

首先,孔子的性格是敦厚谦让,不喜欢与别人争“口舌之利”。在孔子看来真理大道是实际检验出来的、士民百姓评判出来的,而不是嘴上争出来的。因此《论语》记载孔子辨输的事,让世人自己评判对错。

其次,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诸子百家之间的思想交锋还不是特别激烈,儒家之外各家甚至还没有完全成形。正因如此,孔子时代的儒家掌握了大部分话语权,在心态上对辩论的输赢自然看得比较开了。

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间的思想交锋日趋激烈,有些甚至发展到致对方于死地的程度。在如此激烈的思想交锋下,各家对辩论的输赢也就很难放得开了,连号称“逍遥”的庄子都在书上掩盖自己辩输的事。

综合来讲,孔子本人的性格、儒家对辩论输赢的“中庸”看法、春秋后期的学术环境使得《论语》不在乎记载孔子被别人驳倒的辩论。与后世的各家经典相比,《论语》的真实性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