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素材——必修上
1、沁园春·长沙 模仿 大地上的异乡者 红文
《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格局)
2、《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哦,香雪》→
《百年孤独》火车“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回忆。”
《十八岁出门远行》出走→娜拉 《远方》
4、第二单元拓展:
“万婴之母”林巧稚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为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她一辈子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拼音之父”周有光多一个字也不肯说,惜墨如金讲旁人不敢讲之话,终成“五四时代仅存硕果”。
5、陶渊明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并非天性就愿意隐居山林,只因现实政治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丘山”。【出世入世】
陶渊明隐栖田园,减去官场的虚与委蛇、尔虞我诈,回归精神本位,用宁静淡远的诗句表达诚挚的内心,心怀丹云志,精培水云身,舍了凡尘浊世,营造出桃花源这理想境地。
(瓦尔登湖)
6、诗句引或化用
(1)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曾巩①兼济天下的情怀,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祈愿,是曾巩“起为苍生试一鸣”的远大志向,亦是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仰②为苍生起试一鸣,为除弊不惜残年,为报国铁马入梦……自古以来,浓烈而深厚的家国情怀始终紧紧伴随着中华文化。
(2)“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表面上有夸大、鼓吹之嫌,但实质上指出了“心”的力量与伟大——毕竟并非人人都可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苏轼曾在料峭春风中吟啸徐行,也曾在被贬惠州时感慨“萧条万象疏”;李白曾自信地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曾消极地报怨“人生在世不称意”;杜甫曾凌云绝顶一览众山,也曾在岳阳楼上“凭轩涕泗流”……
(3)①“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颇有几分洒脱与从容。俗人只会因弃食的鱼、空载的船而捶胸顿足,而诗人的慧眼却从容发现了满船的星辉月明。这绝非平常的垂钓,而是一次诗意乐观的漫游。试问:如今有几人能珍重这一船月光?
②令我心旌摇荡至今的,是“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纯粹,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浪漫,是“满船空载月明归”的自得,无一不是古人的务虚之美,无一不体现了广博的胸襟、悠然的心境,无一不让人感慨“生活在别处”。在996的时间暴政下,在“世味似纱”的断裂时代中,我们愈发倾慕于如此自如而雅致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