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些海豚你钓过吗

2020-09-14 21:04 作者:数码兽猎人伯格曼  | 我要投稿

在钓鱼发烧友中,海豚的种类在各个图中都有。白暨豚科(学名:Lipotidae):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一个物种即“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白暨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概述图参考来源:[1])

中文学名

白暨豚科

拉丁学名

Lipotidae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快速

导航

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下属种类保护现状相关文化

物种学史

分类

对于白暨豚的科学分类一直存在某些争议,主要是在白暨豚属于哪个科上意见不一致。例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它归为白暨豚科(Lipotidae),而ITIS则曾经将它归为亚河豚科(Iniidae)。[5]

共7张

白暨豚

1918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会长加勒特·米勒(Garrett S. Miller)在比较了白暨豚和亚河豚的骨骼后,认为二者是近亲,将白暨豚归入了亚河豚科。大多数生物学家也支持他的这个结论。1979年中国生物学家周开亚等人在比较了白暨豚和其他淡水豚类的骨骼后,否定了米勒的结论,并建立了白暨豚科,并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认可。但是巴恩斯(Barnes)对弗西豚科的化石与白暨豚进行对比后认为白暨豚应该属于弗西豚科的亚科Lipotinae。而赫宁(Heyning)在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后,把白暨豚作为了亚河豚科下的一个属。而DNA序列的测定结果则表明,亚河豚、弗西豚和白暨豚各属于不同的科。至此,定论白暨豚科为独立科。[6]

溯源

白暨豚是很古老的动物,根据化石考证的结果,至少在4000万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经存在,比大熊猫还要古老,是真正的“活化石”。与其他鲸类一样,它原来也是陆地上的动物,由于环境变迁,再次回到水中。[7]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暨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暨豚,称为原白暨豚(Parapontoporia,亦称太平剑吻鲸)。化石记录着原白暨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暨豚相比变化不大。白暨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暨豚的骨骼位置。白暨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8]

1914年,美国野外博物学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伊(Charles M. Hoy)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个白暨豚标本,将其带回美国后,时任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会长兼学者的加勒特·米勒(Garrett S. Miller)对其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进行研究。1918年,米勒在论文《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中确认白暨豚为一种独特的新物种,并定下了拉丁语学名“Lipotes vexillifer”和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直译为“中国江豚”)。白暨豚正式成为一种国际承认的新物种。[4]

命名

中国对白暨豚的认识和记述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白暨豚的古称暨(音既ij),又称白暨,最早的记载是秦汉时期的辞书《尔雅》,那时候名字叫做“鱀”。据说,当时的数量超过5000头,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属于白鱀豚的身影。古老的人类曾经错误地把白暨豚归为鱼类。到了晋代,为《尔雅》作注的郭璞(公元276-324年)在《尔雅注疏》中对暨的形态及习性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白暨豚分出鱼类:“鱀,䱜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北宋孔武仲作有《江豚诗》。诗中的“白鬐”就是白暨豚,并指出它与江豚不是同一物种:“黑者江豚,白者白鬐。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掠以肥已。......”[9]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1578年刊本)均曾把暨作为江豚的同物异名。清代郝舞行(1755-1823)在《尔雅义疏》中指出了他们的错误:“陈藏器,李时珍并以暨为江豚,但江豚名长度胖,即掬鱼,见《广雅》,暨尾似之,而体则异。郭云蜡属,体似娜,非江豚矣。1890年,清代方旭在《虫荟》中说:“海豚,一名暨,……大腹尖嚎。齿罗生,上下相。”另一说:“今江中时有之,大者长丈余,肉可食,味如水牛肉。”方旭的缺点在于没有把暨与其他海豚相区别,但他说的长江中时有的海豚实即白暨豚是肯定的。[10]

综上所述,两千余年来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有关于白暨豚的记述,最早发现白暨豚的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白暨豚的名称在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到现代仍为广大渔民所习用。据调查,除在安徽也称青暨,在江苏又称白夹或江马外,长江中下游的渔民(包括安徽和江苏)均称白暨。当地人称白暨是指与江豚相比其体色相对较浅,而不是误认为它全身皆呈白色。

美国博物学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伊把白暨误作“白旗”,提出“白旗海豚”的名称传到了西方,西方人开始称其为“白旗”,这是错误的。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脊推动物名称》中将它称作白鳍豚。实际上它的背鳍、尾鳍及鳍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鳍豚之名易对其鳍色产生误解。鉴于“白鳍”之名不是历史曾经应用的,又不符合该物种的特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式将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定为“白暨豚”。[10][11]

形态特征

形态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头骨的吻突狭长,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两上颌骨腭部相接;翼骨钩突具深凹腔;鼓围耳骨与颅骨保持松动的直接联系;下颌联合极长,其长接近或达到下颌骨长之半。[11]

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11]

鳍肢宽而梢端钝圆。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雌性殖孔位于肛门前18-20厘米处。[11]

口中共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牙齿略前后扁,曲面向内,齿冠具纵脊形成的网状釉褶。上下颌每个齿列有31-36枚圆锥形的齿。[11]

体色

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荫蔽保护色,使得白暨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够不被察觉。[7]

大脑

白暨豚的大脑重量约占总体重的0.5%,已经接近类人猿的水准。甚至有学者认为白暨豚的智商比类人猿更高。哺乳动物的大脑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休眠状态,才能在觉醒后正常运作。鲸豚类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一半大脑休息,另一半工作。成年白暨豚的大脑每天有7-8小时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近似成年人的睡觉习惯),其余时间全脑觉醒。[7]

作为哺乳动物,白暨豚和人一样需要给体内血液不断供氧。陆地哺乳动物休息时,可在小脑控制下进行不自主的呼吸,而鲸豚类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生病、受伤等原因使它们失去知觉后,便会沉入水底,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进入脑死状态,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暨豚的正常死亡方式。[7]

染色体

染色体组2n=44,14条常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16条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4条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8条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11]

栖息环境

白暨豚栖息在中国长江和钱塘江的下游,以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它们喜欢留在沙洲;短吻真海豚(学名:Delphinus delphis)体型最小的海豚之一,体长1.5~2.4米不等。喙中等长,并且额隆较圆。体型略比长吻真海豚粗壮;背鳍高而略呈镰刀形。;

这些海豚你钓过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