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GDP增长近10000倍!这个地方世界排名前50,太给中国人提气了......
这里是深圳!


40年前,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诞生,为刚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国,扩大了走向世界的通道。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40年间,它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更书写了无数个奇迹!
GDP增长10000倍
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人均GDP835元;
2019年,深圳GDP已高达26927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
短短40年间,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图片来源:人民网)
全球5400多个经济特区,没有一个特区能像深圳一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40年来,深圳GDP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国的1.8倍。这意味着,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深圳特区就跨越了近五步。

位列世界排名前50
近日,著名的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下简称“GaWC”)发布了2020年的《世界城市排名》,在城市等级的划分中, GaWC将城市划分成Alpha、Beta、Gamma、Sufficiency四大类(全球一二三四线城市)。深圳排名位列前50。

深圳特区成绩斐然背后绝非简单的“一特就灵”
这座城市的“成长密码”
是其40年不懈推进
市场化改革的勇气与锐气
当我们为深圳奇迹感慨之时
关于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多少?

“深圳”之名从何而来?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唱出深圳特区来历的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如今早已家喻户晓。但少为人知的是,这座当时从惠阳地区下辖的宝安县转变而来的城市为何不叫“宝安市”而被命名为“深圳市”。
原来,在设立深圳市之前,作为地名的深圳还是惠阳地区宝安县的一个小镇——深圳镇。由于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深圳口岸比宝安县更知名。
据记载,宝安县在名称上改为深圳市还是宝安市,当时意见不太统一。惠阳地委和宝安县委认为,“必须把全县所辖范围改为市,名称叫深圳为好,因为深圳口岸全世界早已闻名,而宝安县则很少人知道”。省委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79年,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和100多名队友奔赴深圳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在蛇口响起,南粤大地一夜之间沸腾起来,挖土机昼夜轰鸣,拉开了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序幕。
蛇口工业区至今依然遗留着改革开放时的印记。早期从蛇口工业区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业,早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知名代表,如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金蝶……
不止蛇口,首吃螃蟹的基因还渗透到了深圳特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回忆,深交所诞生之日就冒着违规的巨大风险,他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先生小孩后拿出生证”。

1990年5月,深交所筹备组去北京报批开市事宜,并未领到“出生证”;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的拍板下,深交所于1990年12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才由中国人民银行补了一个“出生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曾针对此事问过相关决策者,其回应称:“深圳作为特区就是要胆大敢试,这样做无非面临两个结果,一个是不同意,就把它关了;第二个就是上面骂一顿,允许接着开。但无论哪种结果,都要试了再说。”
就是在如此开创性举措之下,“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深化:
1980年,深圳开始建设东湖丽苑,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1987年,深圳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拍卖“第一槌”;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圳有一个时间广场,一片绿地中立着一面标语墙,上书12个金色大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1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开始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兴旺景象。当时,“蛇口之父”袁庚指出,蛇口急需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口号。当年3月,在一次蛇口工业区干部会议上,袁庚第一次宣读了口号。最初的口号是六句话: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游行队伍中,一辆蛇口工业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彩车赫然在列。从此,这个口号迅速传遍全国。

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也贯穿深圳发展的始终。其中“三天一层楼”的故事让很多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在当时不仅代表着“深圳速度”更代表着“中国速度”。而同时期,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下图是深圳国贸大厦施工总结原件。放大看,其中“耗用天数”一栏标明了每层的建筑时长,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得到充分验证。深圳国贸大厦竣工后,共53层,高160米,这个记录保持了中国最高摩天大楼记录10年之久。

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平均每周都会播发关于深圳的新闻报道,画面中最常出现的就是这座正在一天天长高的“中国第一高楼”。“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对改革初期的深圳缺乏信心的论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今天,位于深圳主干道旁的国贸大厦已经不起眼了,但谈到当年其建成引起的轰动和带来的影响时,时任国贸大厦承建方物业公司经理的马成礼依然心潮澎湃。
国贸大厦“神话”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马成礼回忆道:“当时面临着基础设施匮乏、设计理念落后、技术工艺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四大难题。”那时各方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参与建设国贸大厦的各方打破传统,大胆地做出了将国贸大厦增高到53层、把外墙改为玻璃幕墙、引进观光电梯、在顶层增加中餐旋转餐厅以及直升机停机坪等一系列国内尚无先例的决定。
设计方案确定后,技术工艺上的难题依然横亘眼前,项目实际试验中也遭遇了数次失败。施工方顶住压力,在“边建设边钻研”的情况下,经过整整4个月的技术攻关,才确保国贸大厦工程建设越干越顺,速度越来越快。

如今的深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一批批建设者
用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
给深圳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过去的深圳
敢闯敢试、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今天的深圳
将继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
挺立潮头、走在最前列
为深圳鼓掌!

▍主编:杨浪
▍编辑:李尘缘
▍部分内容来源:人民网、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日报、廉洁深圳、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