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高中(自闭文第十二篇)
注:这应该是当初看了B站关于《后浪》视频,很久之后,自己又有点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写的。
大浪淘沙,在时间的洪流面前,我仅仅只是一叶孤舟。在大浪翻涌的时代,后浪在沙滩上留下了什么?被淘下来的又是什么?
一切都是我对碌碌无感的生活下的一丝关切。
在半期的锻造熔炼下,我已经炼成一颗赤色的心,一颗手可摘星辰,一颗俯视可以被人触摸到的明朗的心。
可是现实还是很苦涩,难以下咽。
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低效率地完成作业和听课之上,积累知识也是效率不高。这样的输入与输出是为了,还剩下不到两年的,或者说即将到来的大学旅途上。从生物知识上讲,就是为了加深大脑皮层上的沟壑,建立新突触,来达到形成长期记忆的效果。
在语文学习上,我怀疑过,这样一股脑地,像突然泼洒下的大水一般,作业稀里哗啦的落了下来。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不知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还试着从一个家长、老师、校长、校领导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当然,还可以试着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这样布置作业,是否合理?
我一次次被同桌嘲讽,我是一个作业速成机,没一会就把作业做完了。但实际上,他话里的意思是,他没一会就把作业做完了,我还在这里没做多少。其实要按实际情况算,我的写作业速度绝对算快了。奈何,同桌更快。
我慢慢地,在作业写完之后,我想着一点问题。
写作文的时候,能不能把各个学科的知识,也就是那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知识作为论据,变成我作文提升的一个手段?简洁一点,就是用学科交叉的方法,让自己的作文层次更多,内容更丰满,看上去也更有趣味性。
(哦,对了,提一下吧,那时候我还是很喜欢写作文的。包括现在我写文章,也还是很合手的。)
在数学上,在物理上,在化学上,在生物上,丛生的思绪,蓬蓬生长的思绪纠结成了繁密的林子。可这一切都在阻拦我,不可避免地遮住我思维的通路,让我一度思维断片。
我那期颐的大学生活,似乎都老去了。可能是我认为我都快坚持不到大学了。也许是大学生活实际上也没老师们说的那样好,所以它以一副佝偻的样子站在我面前,拄着拐杖,空洞却有光亮的眼神,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我被盯得有些毛骨悚然,但还是奋勇着,迎向这一双眼睛。看懂我对未来的迷茫,看清我对自己的自卑,认识我对未知的恐惧。
错题必须做?笔记必须写?思维必须通明?!直到很久以后,我大概也堪不破其中道理。
直到肝胆皆寒,直到没有勇气,哪怕被挫折打击到站不起来,趴着也要走完高中,走上大学。
(有这么悲壮吗?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不是当时的我,不知道那个我的心意。)
不禁展望高三的自己,是否依旧在麻木的刷题,日日夜夜碌碌无为,依旧堪不破道理,依旧寻不到办法。
要变!
变通是不可置疑的绝对存在的一条道路。君子懂伸缩自如,明晰变通的道理,像个皮球一样,富有弹性,能够在社会中垂名至此,这样八面玲珑的功夫倒也是可以学习的。
方法错误了,那就求变!
通过变通来找到符合自己的新的道路。
学习,本质上,可以说就是在求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原有的方法上添枝加叶。也可以说刮骨疗伤、祛除沉疴,疏通新的脉络。
执拗可以不去改变,因为这种“执拗”在外界看来,是一种被称之为“努力”和“坚持”,甚至被命名为“奋斗”的精神。
我所谓的变,是指能够有助于当下自己,甚至于帮助后来的自己夯实基础。
这正与青春期的我,的心态需要改变的事实相符合。所以,我会适度的求变,期待可以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哪怕在他们眼里我依旧还是很“叛逆”,但我自己知道,我在改变,向好的改变,那就是了。
可能现在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算太成熟,有些地方还需要矫正。
我知道。
祸始于今,亦终于今。
可能以后向坏的方面变了,这算是一种祸吧。
可能以后向好的方面变了,这算是一种对不完美的自己的一种终结吧。因为,这时,我会一直怀着一颗向好而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