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立秋之后的风以及失衡

2023-08-13 20:22 作者:v-v-vian  | 我要投稿


       立秋之后的风便不一样了。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早晨总要站在窗口吹一会风的,如果有风的话。


        对面人家窗台上栽种的番茄不见了,森森绿绿的藤蔓大概死在了连日的雨里,继而是早秋的韭菜桩子,阳光下已有一茬新绿。


       那段时间的雨水附带潮湿令人难以忍受,即便没有阳光的酷烈,还是需要在房间里打开空调,让空气干爽清凉起来。绵延无尽的雨声,找不到呼吸的气口,所以一直闷着。…


       夏日将尽,熬过来真不易……夏末倒让人珍惜起来。今年夏天没有吃葡萄。只吃了两次西瓜。有好几次在那一小片旷野上,看见了一种熟悉的植物,却不知道它的名字。它的花朵是橙黄色的,小小的,掐掉花蒂,会有微微的粘性,小时候喜欢把它粘在耳朵上当耳饰。它的叶子有微微的绒毛,手掌大小,轻轻嗅闻有股奇异的味道,不讨厌也不喜欢。


       怎样在荒芜的心田上种上花?掩饰无人知晓的失衡。


       表达欲日益变淡,突然想过一种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生活,比如欣赏日出日落;看云朵被风吹散;凝望一株植物叶尖的水滴;学做一道菜;学会一种乐器,在明月清风夜用以遣怀。…


       这几天在读《夏摩山谷》,感觉她的文字仿佛越来越滞重,她的心迹,她的厌倦显露无疑。或许是过于沉溺自我,她所有的小说似乎都是这种调性。借书中人物所发的大量探讨、议论,让人觉得失真,那样的对话根本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虽然小说不是现实,但也绝不是孤零零地飘在半空中。就是这样的矛盾感让人极度不喜。她的小说不像小说,你几乎很难期待精彩的情节,故事性,以及某种阅读节奏,那些冗长的论述显得固执而乏味,让人失去耐心,文字里透出的厌世感让人颓唐。


       作为小说,它自然是孱弱的,作者不可能意识不到。她早年的时候便说过,创作者首先应该取悦自己。


       正是这种不管不顾,不取悦任何的任性,具备一种粗旷的刚硬。它的气质是独特的,冰冷的。喜欢里面的人物净湖,大概是因为他美而早逝 。


        想了一个问题。若一个人还未取得所谓世俗的成功,或者未能过上安闲自在的生活,那么书中呈现的精神状态和一些观点,难免让人觉得无病呻吟,或者还会给人一种致命的幻灭。


       不得不承认人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的所思所想,眼界以及精神维度。你对一个从未登上山顶的人说:其实山顶很无聊,还是别上去了下山去吧!前半句是表达者的自由,后半句便是某种傲慢的说教。但说到底,后半句也是表达者的自由。而且说的人也不会少。


       所以学会分辨太重要了,适用的,能带给自己干净的,正向的能量的便是好的。你的身体,你的头脑会自动识别。


       诚如那个可爱的人所说:……我相信不会有人不顾尺寸硬去撑破一件大衣的,因为对合身的人它会是有用的。

 

 

 

 

 

 

 

 


立秋之后的风以及失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