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苏军对“虎”式的报告(其一)

题图:由娜塔莉亚·费奥多罗芙娜·博德(Ната́лья Фёдоровна Боде́)摄于1943年7月23日的库尔斯克。左边是B.V.斯缅洛夫(Б.В. Смелов)中尉,右边坐在坦克上的是V.L.利哈尼基维奇(В.L. Лихнякевичу)中尉。照片中的斯缅洛夫正在向利哈尼基维奇展示这辆“虎”式炮塔侧面上被击穿的弹孔。这辆“虎”式是斯缅洛夫车组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取得的战果,该车组使用的是T-34坦克,这个弹孔是由76.2mmAP打穿的。利哈尼基维奇后来在1945年2月的战斗中阵亡,他被战友就地安葬于德国,在最后一战中,他击毁了2辆德军坦克。
在《沉重的战利品 —— 东线被俘“虎“式沉浮录》一文中,曾经提到过2辆在列宁格勒一带被苏联缴获的“虎”式的经历,在进行一系列的装甲测试后,这些测试的结果不仅加速了苏军的火力升级工作,也为前线官兵提供了对“虎”式的作战参考。
在下文,我将向读者展示一份与苏军对“虎”式作战策略相关的1943年7月21日的苏军档案,来作为《沉重战利品》系列的一个小补充。

7月5日至6日,在与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斗中,德军大量使用了“虎”式坦克。战斗结果显示,在与“虎”式交手的时候,76mm火炮和45mm火炮并没有落下风。从战斗经验中可以初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在800米距离内,76mm火炮,使用穿甲弹击中“虎”式的车体或炮塔侧面时,可以将“虎”式击毁。
2、76mm火炮使用次口径穿甲弹时,在1km的距离内,击中“虎”式的车体侧面时,可以将“虎”式击毁。而在800米的距离上,不一定能击穿“虎”式前装甲。
注:鉴于有人针对 可以 这个词出现了阅读理解偏差,我简单解释一下,这里的 可以 含有“有能做到xxx的可能性,但不一定能做到”的意义,至于为什么不使用【有可能】这个词,因为不通顺,不对仗,我不喜欢。
3、使用45mm火炮时,最佳的击穿效果是,在200m的距离内,使用次口径穿甲弹命中“虎”时的侧面、悬挂装置或是发动机组。而最大的有效范围是500~600米。
德军使用“虎”式坦克的特点: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虎”式坦克都在掩护轻型和中型坦克。
2、当使用少量的“虎”式坦克时,他们行进在主力的侧翼,提供火力支援及掩护。当使用大量的“虎”式坦克时,他们进在主力的前方,作为进攻的矛头。
3、沿着公路作战时,“虎”式坦克通常把守后方,用于掩护其他坦克,防止其他坦克受到沿路反坦克炮的攻击,在某些情况下“虎”式坦克还会使用烟幕弹为其他坦克提供掩护。
4、“虎”式坦克的行动十分谨慎,从不与步兵部队或轻型和中型坦克拉开太远的距离,他们以每小时5-6km的时速行驶,每50~100米停车一次。在停车时“虎”式坦克才会开火。“虎”式坦克在行进时会避开洼地、沼泽地这样的恶劣地形。
5、“虎”式坦克通常由1~1.5km之外,部署在高地上的自行火炮部队进行机动火力支援。防空高炮伴随着“虎”式坦克,掩护他们。
当遭遇强大的反坦克炮部队时,“虎”式坦克部队倾向于绕道而行。
由此,在与“虎”式坦克交战时,有必要做到如下几点:
1、遭遇小规模的坦克进攻时,优先攻击德军侧翼的坦克,通常情况下,“虎”式坦克会出现在那里。遭遇大规模的坦克进攻时,优先攻击德军的前导坦克。
2、彻底摧毁被击毁的“虎”式坦克,不要留给德军拖走并修复它们的机会。
3、使用炮兵连去对付支援“虎”式坦克的德军自行火炮部队。
4、认真研习并及时报告对“虎”式坦克的作战技巧。
西南方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司令彼得·瓦西里耶维奇·沃洛克(Пёт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Волох)中将同志作出如下指示:
1、对“虎”式坦克的作战经验应传达给前线所有单位的作战指挥官。
2、及时报告对“虎”式坦克所采取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