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战利品 —— 东线被俘“虎“式沉浮录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38759425
题图:摄于1944年末至1945年初之间,在对缴获坦克进行盘点的苏联红军。
二战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以其自身的强横性能与战斗事迹,在坦克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它的“威名”有不少得益于宣传机器的卖力吹捧与诸多回忆录中的夸张记忆,但无论如何,直至44年春季之前,盟军序列中仍没有一辆能正式匹敌“虎”式的战车。
在首次俘获“虎”式后,苏联、美国与英国都针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被俘获于北非的 712号移交给了美国,战后陈列于阿伯丁博物馆;同样来自北非的131号由英国研究,战后陈列于博文顿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开动的”虎“式;东线战场上,苏联最先俘获后用于研究的是100号与121号。
本系列将简单介绍苏联是如何对被俘”虎“式进行测试,测试后总结得到的信息,服役于红军的 “虎”式,及展览于库宾卡博物馆中”虎“式坦克。

在锡尼维亚攻势(Sinyavino Offensive)中,于42年8月29日,隶属第502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的初次登场,然而这次预演谈不上什么成功,部署于拉多加湖(Ladoga Lake)以南姆加村(Мга)附近的一处沼泽地对于“虎”式而言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仅仅只是以履带行军的方式进入防御阵地,4辆“虎”式中的3辆就因传动系统故障而抛锚。
有意思的是,离这地方的不远处,苏联方面也部署了一个相同代号的重装甲营——第502喷火坦克营,该营配属了改装自KV-1的KV-8重型喷火坦克。
“虎”式这一并不精彩的新武器亮相没有引起苏军高层的关注,直到42年的秋季,苏联方面从英国获得了消息,“虎”式坦克才首次被红军装甲车辆总局(Главном авто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м управлении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ГАБТУ КА))知晓。
42年11月9日,一份截获于北非战场,截至10月7日的德军装甲车辆清单上,提到VK 9.01 (即Pz.Kpfw.II Ausf.G),Pz.Kpfw.I Ausf.C与VK 16.01 (即Pz.Kpfw.II Ausf.J)等老面孔。然而但最让人关注的是,索引上的Pz.Kpfw.VI究竟代表了什么,英国人并不清楚,因此他们向苏联的红军装甲车辆总局请求分享情报。在英国人的推测中,这个代号所代表的坦克显然会比三号(Pz.Kpfw.III )与 四号(Pz.Kpfw.IV)更重。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无需继续获取情报,他们很快便能看到答案的本身 —— 42年11月末,第501重装甲营带着“虎”式来到了突尼斯,第一个在“虎”式面前吃瘪是美国人。
回到东线,42年9月22日,在希特勒的焦灼催促下,第502营的四辆“虎”式加上一些三号硬着头皮上了前线,受命清剿托尔特罗夫(Tortolowo)一带森林中的苏联第2突击集团军残部。
首当其冲的营长坐车因为弹震导致引擎故障而抛锚,其余三辆“虎”式也同样在苏军的猛烈炮火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其中一辆“虎”式的操作更为睿智 —— 在苏军的火力封锁中,车长把它直接开进了沼泽。
出于对泄密的恐惧,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严令前线部队回收一切抛锚虎式,禁止就地炸毁,以防苏军获取残骸后从中分析出“虎”式的各项数据。
除了深陷泥沼的“虎”式外,其余3辆“虎”式在战斗后都被德军成功回收,而直到502营首任营长里夏德·梅克尔少校(Richard Märker)被解职后的11月25日,这辆实在是无法回收的倒霉“虎”式才被德军炸毁。
在这次丢脸作战后,第502重装甲营消停了不少,直到43年1月13日才重新出现在战场上,而在这天之前,苏军正式发起火花作战(Operation Iskra),意在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502营在1月17日出现了首次战斗除籍:底盘编号为250003的“虎”式被卡住而动弹不得,编号为250006的“虎”式中弹,传动系统故障,这两辆“虎”式都被德军炸毁。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第502重装甲营由于“虎”式数量不足,并不只是纯粹地配备“虎”式,除此之外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坦克是三号L型(Pz.Kpfw.III Ausf.L),另外三分之一是三号N型(Pz.Kpfw.III Ausf.N)。他们的对手是来自第61坦克旅的T-60。这个坦克旅由来自第37号工厂制造的T-60组成。在这次作战中,该坦克旅接收了T-70,但它们并未参与到战斗中。这个坦克旅同样还配备了BA-10装甲车,参与了什利谢利堡(Shlisselburg)突袭。
意识到5号工人定居点一带的情况不断升温,第502重装甲营的2辆“虎”式与一辆三号被配属给德军第227步兵师——后者与与第96步兵师的两个营一起被苏军包围在什利谢利堡,得到增援后,德军决定进行火力侦察。
18日,在什利谢利堡被围德军奉命突围,向辛加芬诺(Sinjavino)前进的解围部队靠拢。清晨,在步兵的伴随下,三辆三号悄悄撤出前线。不巧的是,第61坦克旅的指挥官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派出一支在L.I.Osatyuka中尉指挥下(лейтенанта Л.И. Осатюк)由滑雪者伴随的T-60组成的分遣队进行侦察。在早上7点30分时,两支侦察部队意外相遇,毫无疑问,面对三号,T-60什么也做不了,于是Osatyuka给驾驶员I.M.Makarenkov军士(старшине И.М. Макаренкову)下了一个指令:
“不要怂,赶紧跑!”(“Ваня, танцуй!”)
赌上大师级的驾驶技能,Makarenkov摆脱了追击,随后与Osatyuka一同将德军坦克引入反坦克地雷陷阱,不出意外,三辆三号都被摧毁了,在解决了棘手的敌人后,Osatyuka下令向德军步兵开火,随后苏军开始进行反攻。在这次战斗中,苏联遭受了5辆T-60中弹,一辆起火的损失,但在邻近部队的协助下,该地区的德军被迫放弃防线并被击败,在18日12时,5号工人定居点终于被苏军拿下。

一整天的战斗结束后,苏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辆还未来得及彻底炸毁便被被遗弃的炮塔号为121,底盘号为250004的“虎”式,在德国官方日志中记录,这辆“虎”式因发动机与散热器双双故障而被遗弃,在苏军记录中,这辆“虎”式在被俘时还正在修理中。
但第502营的麻烦还不止如此。由于消息传达的延误,隶属第502营第一连连部,炮塔号为100,底盘号为250009的一辆指挥型虎式的车长并不知道5号工人定居点已经被苏军拿下,他居然将“虎”式开向了5号工人定居点。在到达村庄之前,这辆“虎”式避开道路并停在一片泥炭开采地上,车组下车后径直走进村庄,在发现那里没有一个德国人的踪影后,车组成员未炸毁“虎”式便赶紧撤退了。
由此,苏军轻而易举便拿到了两辆“虎”式,其中一辆被德军破坏,另一辆则是完好无损。





43年1月18日中午十二时,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Volkhov)的前线部队于5号工人定居点会师,宣告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被突破,除了冰封的拉多加湖上建立的生命之路外,列宁格勒将能从陆地得到更多支援。尽管这条走廊仅有10公里宽度,铁路线与公路线仍旧很快建立起来,2月7日,第一辆火车突破封锁,到达列宁格勒。


得益于交通线的确保,被俘的“虎”式坦克很快被运往后方。然而实际上,苏联在获得“虎”式后的第一时间就对其展开了研究。在一月底时,伴随坦克一起缴获的文件被翻译好,一份有关“虎”式的简陋的技术说明也完成了,由于时间匆忙和缺乏准确测量,这份技术说明并不理想,例如,说明中对装甲厚度的估计是不正确的,而其描述的“虎”式战斗全重达到了75-80吨等。
最初在报告中,这些被俘“虎”式被称为“某亨舍尔型被俘坦克”,后来用代号T-VI来统称。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在列宁格勒前线上,除了100号“虎”式外,德国人至少还扔了2辆同型号的坦克,其中一辆被德军完全炸毁,另一辆则是遗留下德军想抢修它却又不得不遗弃的迹象,仅仅只被破坏了部分而已,这辆“虎”式的炮塔号为121号(即上文末最后展示的那几张照片)。在拆除了121号的部分零件用于修补100号之后,121号马上被运往库宾卡坦克装甲车辆科学研究所(NIIBT Polygon/НИИБТ Полигон)试验场进行测试,而100号将在晚些时候前往库宾卡。

抵达的莫斯科的“虎”式引起了苏联当局极大的兴趣。那时候,德国在东线及北非战场上积极地使用“虎”式坦克组建的重装甲营。在哈尔科夫战役中,“虎”式的大规模使用让苏联红军为此吃了很大的亏。与此同时,“虎”式在突尼斯与美国和英国军队交战时,同样为盟军带来严重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很快就向苏联提供了有关德国新坦克的一些情报。1943年4月5日,苏联收到了一份使用6磅炮对“虎”式进行射击的总结,这次射击在3月底进行,六磅炮于300码(274.3米)的距离向车体正面射击了10发炮弹,其中5发炮弹击穿。
43年4月,100号与121号再次重聚于库宾卡,至此,两辆车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轨迹,121号于4月25被解体,预备用于装甲测试,并在之后被各式口径的火炮锤得千疮百孔,而100号仅用于测试苏联装甲车辆对88炮的抵抗力。



装甲测试于4月25日至30日之间进行。共有13种火炮,5种反坦克步枪,2种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弹KB-30,以及装载于拉格-3的37mm机炮参加了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天气晴朗,火炮中的三个: M-60型 107mm 加农炮 ,M-30型 122mm榴弹炮 和 ML-20型152mm榴弹炮 都没有击中目标。


打响“虎”式装甲测试第一炮的是T-70。很显然,用普通的炮弹是没法给“虎”式侧面厚达82mm的装甲造成任何威胁的,因此在测试中使用的是次口径弹。200米的射击能成功击穿虎式的装甲,而在350米,侧面下部较薄弱的62mm厚的装甲可以被击穿。M-42 45mm反坦克炮 (M-42)显示出同样的结果,但它的穿甲弹并不能在100米击穿侧面上部,当使用次口径弹时,则可在350米成功击穿。

随后参与测试的是57mm的火炮。苏联ZiS-2与英国六磅炮显示出相似的结果。车体侧面可于800-1000米的距离击穿,而对于较厚的前装甲,在500米的距离上ZiS-2无法将其撼动分毫。更近距离的射击测试并未进行,但从英国方面的数据来看,在大约300米的距离上,ZiS-2有着威胁“虎”式正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英国的六磅炮有着更短的炮管,与ZiS-2威力相似是因为其弹药质量更好。

在测试中,75mm M3使用了M61和M72两种穿甲弹,M61可在400米的距离击穿“虎”式侧面装甲,M72则是能在650米的距离击穿“虎”式侧面装甲。需要注意的是,与六磅炮一样,如此的射击结果得益于高质量的弹药。这门火炮并没有对“虎”式的前装甲进行射击测试,也许是因为测试人员认为那只是浪费时间。

76mm F-34的射击结果给测试人员浇了一盆冰水。作为该时期装备最广泛的一款坦克炮,无论用的是AP、次口径弹还是HEAT,它没有任何一发炮弹能击穿虎式的装甲,甚至当距离拉近到200米时也不行。
而另一门76mm火炮,76mm 3-K (即76-мм зенитная пушка обр. 1938 г.)的表现比F-34稍微强一些,但也没强到哪去 —— 在500米的距离,它并不能击穿“虎”式的炮塔侧面。换句话说,它的性能与使用M61的75mm M3性能差不多。

76mm 3-K并不是红军装备序列中最强的高射炮,事实上它在40年就停产了,代替它的是85 mm 52-K,自40年以来,它被认为能改造成一门有前途的坦克火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想甚至还未进入试验阶段。在实际作战中,这些高射炮被前线官兵积极地用于作为反坦克武器。
这一次射击测试证明炮兵装备局(Главн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ГАУ)和坦克兵总局(Главном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м управлении,ГБТУ)将85 mm 52-K改造为坦克炮的思路是正确无误的,85 mm 52-K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击穿“虎”式正面,在1500米的距离击穿“虎”式侧面。

122 mm A-19与85 mm 52-K不同,当局没想过把这门炮搬上坦克,先前他们考虑的是107 mm M-60,然而这门炮在此次射击测试中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它甚至没打中一动不动的“虎”式。
然而在射击测试中,于1500米的距离上,122 mm A-19使用BR-471对布满弹坑的“虎”式进行射击。第一枚炮弹穿过车前装甲的裂口,击穿了车体后部;第二枚炮弹击中炮塔正面,崩落了一块约58x23平方厘米大小的装甲,这一击使得炮塔脱离炮塔座圈,整体后移半米;第三枚炮弹击中炮塔顶部,发生了跳弹,但同时也留下了深达25毫米的凹痕。

然而,测试并没有在121变成废铁后简单地结束,“虎”式不仅拥有强大的装甲和防护能力,还有一门威力不容小觑的88炮。在121号饱受磨难的同时,100号正以苏联的T-34与KV-1作为目标来进行射击测试。

测试结果与测试人员预测的差不多。 KV-1额外附加的装甲板在面对88时毫无作用。 第一发射击来自1500米,将部分附加装甲崩落,第二发炮弹则是直接击穿了前装甲。
从这个结果来看,为KV-1减轻重量提升机动的想法有正确的地方:反正对于KV-1与KV-1s的装甲而言,在88炮下它们是平等的。

对T-34进行射击测试的结果更加糟糕。距离同样保持在1500米,第一发炮弹直击炮塔使得它直接脱离了炮塔座圈,进一步的射击则是击穿了车体的首上。为了进行对比,85 mm 52-K在相同的距离上进行射击,经过比较,其穿透力与88 mm KwK 36 L/56类似。
在测试结束后,两辆“虎”式坦克被运往莫斯科城,在高尔基中央休息公园的德军缴获装备展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俩一直在那里作为展品展出,直到1948年才被作为废铁给处理掉。
至于从测试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当局立即对此做出行动。很明显,76mm的坦克炮已落后于战争的需求,需要紧急更换。1943年5月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 ГКО)发布第3289号法令“加强坦克和自行部队的火炮装备”,这是85mm口径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发展起点。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炮兵装备局在更早的时候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在1943年4月28日,第9号工厂设计局就已经接受到了命令,与此同时在中央炮兵设计局(ЦАКБ)也启动了这个课题。此外,在那个时候,开发搭载122 mm A-19的SU-152的工作也已全面展开。1943年3月,在对德国自行火炮Pz.Sfl.V进行研究后,这个想法首次被提出。最终,在1943年5月,第9号工厂设计局收到了开发基于122 mm A-19的坦克火炮的任务。
而“虎”式的出现,则是推动了这一系列工作的展开。

测试带来的的另一个结果是加速对ZIS-2的改进工作。与流行的观点相反,这门炮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当局决定对其进行改造。但问题是,这项工作以一种悠闲的磨洋工步调在缓慢进行。“虎”式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悠闲气息,同时也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在将ZIS-2的炮身与ZIS-3炮架结合后重新设计之后,经改进后的ZIS-2改称 ZIS-2 Model 1943。此外,57mm ZIS-4 坦克火炮的项目被重新启动。此外,中央炮兵设计局还开始着手76mm S-54 坦克火炮的研发,这种火炮也考虑搭载在自行火炮上。
总而言之,炮兵装备局和坦克兵总局并没有坐以待毙。 改进后的ZIS-2 Model 1943,于43年6月开始投产。而1943年8月,SU-85与KV-85正式投产。

尽管自502营的“虎”式于43年1月被苏联红军首次俘获开始,至45年5月结束欧洲二战的整个征战历程中,红军也或多或少地获得过一些“虎”式,但“虎”式生龙活虎地为红军效力的例子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德军很少直接抛弃掉那些还能抢救的“虎”式,而对于评估现状后实在无法撤离或现场维修好的坦克,德军倾向于直接自毁破坏;其次,“虎”式本身的数量并不多;此外,在作战中,为了减少战损,红军更倾向于干净利落地直接击毁敌方的“虎”式,而不是仅仅使其失去作战能力而已,而且打掉一辆“虎”式本身就相当于稳拿一枚勋章了。
考虑到这些原因,直到43年底时才首次有被俘“虎”式在红军序列中作战也就并不稀奇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来自近卫坦克第28旅的N.I.Revyakin中尉(лейтенанта Н.И. Ревякина)。12月27日,501营的一辆“虎”式陷入沼泽中动弹不得,它的懦夫乘员未进行自毁处理便赶紧溜了,这辆“虎”式成为了红军的战利品,并且在次日就加入近卫坦克第28旅的作战序列中。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荣获过两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和一枚红星勋章的战斗资历使得Revyakin中尉被任命为这辆“虎”式的指挥官。而在这之后,近卫坦克第28旅又获得了另一辆“虎”式。
1月5日,这辆炮塔上绘着红星与昵称“Тигр”(即“老虎”)的“虎”式正式投入了战斗。它在近卫坦克第28旅的生活与在501营时相差无几 —— 经典的德味事儿逼重坦:时常需要维修,但零件的缺乏使维修部队抓狂。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44年1月17日。第220坦克旅的A.S.Mnatsakanov中尉(лейтенанта А.С. Мнацаканова)指挥其T-34车组成功在战斗中俘获了一辆可用的“虎”式。换乘这辆缴获的坦克,Mnatsakanov中尉与其车组摧毁了敌人的纵队。由于这场英勇的战斗,他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44年春季,战争形势发生了改变,几场战役为红军带来了更多的“虎”式。
例如,44年3月6日,在沃洛奇斯克(Волочиск),近卫坦克第61旅缴获了两辆“虎”式;3月23日,又于古西亚京(Гусятине)缴获总共13辆的“虎”式与“豹”式;3月25日,再次缴获一辆“虎”式。近卫坦克第61旅并没有让这些战利品堆着变成废铁,44年4月7日的日志显示有3辆“虎”式服役于近卫坦克第61旅中,虽然它们只进行了几天的战斗。近卫坦克第61旅缴获的这些“虎”式很有可能来自503营。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些“虎”式被送往喀山的修理厂进行修理。在1944年春季,红军装甲车辆总局收到的一些信函中抱怨道,没有足够的射击瞄准具等光学设备来维修敌人的重型坦克。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坦克最终进入了维修车间,它们中的一些在维修好之后被运回前线部队中。


目前为止,唯一能确证接收这些经过维修后的“虎”式的部队只有一个——第51独立摩托团(51 ОМЦП)。这个团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10辆 T-34外还装备了5辆“虎”式与2辆“豹”式 —— 都是维修好之后返回前线的缴获车辆。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发起前,该团拥有的“虎”式减至4辆,报告显示有1-2辆“虎”式需要修理。
44年7月21日的战斗中,该团损失了6辆 T-34-85,而敌军则是损失了2辆“虎”式,3辆自行火炮及2辆装甲运兵车,敌军的“虎”式很有可能是被该团缴获“虎”式击毁。20日至22日期间,该团共摧毁了7辆“虎”式,损失了7辆T-34-85,在这之后,该团得到补充。截至7月28日,该团拥有9辆T-34-85和4辆“虎”式。在这些“虎”式中,有3辆虽然仍在运转,但需要适度的维修。在8月19日,这3辆“虎”式仍旧保持这种状态在该团服役。
随后,该团被移交给内务人民委员部去解决乌克兰国家民族组织(ОУН),此时这些“虎”式才被移出该团序列。
总的来说,战争期间,有不少于10辆被俘的‘虎’式曾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部队中为苏联红军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