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宅就要多读书丨2019年2月

本月书单:《Life!Life?》《我们》《你不懂咖啡》《鱼翅与花椒》《长夜难明》《电幻国度》
回家过年的日子和预料的一样颓靡,只码了一个章节的文,然后用Kindle看完了两本电子书。
一转眼开工,假期累积的工作瞬间压得人根本不想动。
于是这个月的读书笔记正经比较单薄。
但也没什么好纠结的,毕竟下个月应该又会多起来的。
——反正读书已经是不可能戒掉的爱好了。

1.《Life!Life?》【美】丹尼尔·克莱恩
这本书名的翻译是: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名字看起来有点意思,内容也是。
曾经有一个20多岁的哲学系的年轻人,他有个本子,记录着对他触动颇多的“哲学金句”,还有一些他随手写下的感慨注释。
然后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年轻人变成了80多岁的老人。
在整理旧物的时候翻到了这个本子,先是一笑置之,然后再随缘捡起来,继续抄录——于是最后,这本子变成了这样一本书。
我不是那种能够潜心研究哲学的人,我太市侩了,走不进那个世界,也看不到它的价值。
但是这不妨碍我愿意抽空看看那些愿意潜心于此的人都得出了什么让人惊艳的结论——这本书很能满足我这种,不打算深入的、简单看一点哲学的心态。
2.《我们》【俄】尤金·扎米亚金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写作时间最早的一本,却是我看的最后一本。
感觉无论是《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都带着这本书的影子。
从故事构建来看,它不如另外两本——线条有些凌乱,尤其结尾感觉很仓促。但是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怎么的,我觉得它比另外两本更“好读”,有些文字甚至让人觉得有种身临其境的优美。
而开拓性和大开的脑洞就更不用说了。
老实说看完我有点遗憾把它放在了最后一本。
如果按成书顺序先看这个,可能我会对另外两本有不一样的观感。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写作它而客死异乡,这本书也是在他国出版多年后才在祖国拥有一席之地——作家的人生仿佛也是对书中故事的一种诠释了。
3.《你不懂咖啡》【日】石胁智广
我是真的不懂咖啡啊,但是奈何家里有位即将30岁的咖啡成瘾大叔。
自从家附近开了家小咖啡店,他和店主混熟之后,就三不五时拉我去感受咖啡文化&各种咖啡试喝,而当我发现在那里看书码字效率奇高之后……这个邀约就变得非常有吸引力了。
于是慢慢对于从来不关注的咖啡也开始有了一点点兴趣,买了这本书回来学习下基础知识——咖啡种类啊、烘培啊、萃取啊、保存啊……带小漫画的解说还蛮有意思的——结果还没看完就被吐槽:“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萃取方法,豆子的名字也改了!”
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想从零到一。
一百是什么样子,我现在连知道的兴趣都还没有呢。
4.《鱼翅与花椒》【美】扶霞·邓洛普
这本我一开始是在Kindle上看完的(需要电子书的可以评论里留个邮箱)。
看完觉得确实很不错,就趁着活动买了实体版。
作者是一个在川大留学的歪果仁,一年的留学生涯,让她爱上了川菜,然后成为了一个写中国饮食的作家。
这本书里讲的是她在中国各地的美食见闻故事,也很近距离地讲了中国的饮食。
她最先接触的是川菜,而我是四川人,书里大街小巷的大小吃食,似乎都是我小时候和现在饭桌上的日常。于是一开始看,就很有好感。
然后从川菜到湘菜,从香港再到苏杭,作者讲她对中国菜的认知,讲她学做菜的过程,讲她在各地的见闻,讲她思维的变化、一点点融入这个异国他乡。讲她厌倦了快节奏的变化,然后又重新找到让她愿意再沉溺其中的东西。
书里有菜谱,很地道那种,但是只有很小的篇幅。
作者讲风土人情更甚于饭桌,当她去到异地,就和你一样,是个什么都不知道却想尝试的异乡客——这种微妙的相似会让人在读书时,非常非常的有代入感和认同感——而且不得不承认,她用笔记录下了,很多已经被我们丢失在时间里的东西。
这是一本值得买回家放在书架上的书。
当你想回忆的时候,就可以在灯下读一段。
PS:买了实体估计会再看一次,如果有摘抄就放到下个月吧。
5.《长夜难明》紫金陈
这本是一个同样爱看书的朋友推荐的。
我对于这种牵扯官场的中国特色小说兴趣不是很大,不过后来发现这个作者是写《死亡通知单》那个……额,那套是另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属于我难得看完了的刑侦小说——所以由此觉得,这本还是可以看一看。
电子书下了很久,过年的时候终于有空闲,一天就看完了(需要电子书的也可以评论里留个邮箱)。
整体构思挺好的,当下的事件线索牵扯出几十年前的往事,很早就告诉了你真相,但是抽丝剥茧的过程依然让人不舍得停下来。
书里坏人很多,好人也不少,许多人的一腔热血浇灌出真相和答案——不歌功颂德,也不愤世嫉俗——这样的书我还是能看的。
顺便一说,最后几句,我总觉得是为了出版强加的……作者应该一开始,只打算写到喝酒的段落吧,毕竟书名叫《长夜难明》。
6.《电幻国度》【瑞典】西蒙·斯塔伦海格
去年10月出版的科幻神作。
我太穷,书太贵,舍不得买,于是跑到书店看完了。
让我打消了买它的欲望的原因,不是书有什么不好,而是它更像一本画册——于是它对我的吸引力还在可以克制的范围。而如果我是个正经学画画的,大概啃馒头也得把它抱回家吧……
会画画的编剧真的可以要人命啊。
画面把短短的语言里没法表述清楚的宏大疏离的世界给你看到,而文字则把画面无法讲述的细节与故事告诉你——双重冲击,视觉盛宴,让你发现这个避无可避的绝望废土、狂欢盛宴、麻木无望的未来,互相爱着的人……
跨领域的鬼才让人瑟瑟发抖……如果画画的人都这样……感觉就没有我们这种码字的人什么事儿了QAQ……
摘录丨拾遗
1. 当一个人得到他刚刚向往的东西后,还会有更多的东西等着他去追逐,结果最后变得欲壑难填、永不知足。
2. 享乐跑步机理论:对于已获得的幸福感层次,我们会不断地去习以为常,所以最后又回到了我们情感底线那个层次。
3. 一个人一旦决然地明白了生存与否是自己的选择之后,就会到达要么有理由活着要么没有的关口。模棱两可结束了,选择继续活着——选择生命——就成了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前奏。
4. 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人生的渺若尘埃与微不足道,因为生命虽若沧海一粟,却也芥子纳须弥,自成小宇宙。在这个小世界中,我们这些参与者都各有各的意义。
5. 开放式婚姻(性解放)的代价:心被捏碎了,互信变得复杂起来,一种孤立和孤独感从天而降,爱的概念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6. 道德享乐主义:为了体验做正确的事时感受到的那种快乐而去做正确的事。
7. 人格同一性≈心理连贯性。……嘉宝幻想:我们的人格同一性更多是由那些较强的记忆构成的,……人格同一性不是一种静止、绝对的现象。那是一种错觉,因为同一性说到底是个度的问题,都是相对而言。
8. 你是由和地球一样古老的物质组成的,其中的三分之一年龄甚至和宇宙相当。不过,这是这些原子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并且认为它们就是你——弗兰克·克罗斯(英国粒子物理学家)。
9. 你必须活在当下,让自己奋力冲上每个浪头,在每一刻中寻找你的永恒。傻瓜们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想要寻找另一片陆地。但世界上没有别的陆地。而除了这一生,也再没有别的人生。
——《Life!Life?》【美】丹尼尔·克莱恩
PS:电子书不是TXT格式,可能只适合Kindle阅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