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着实可惜

(全文约1800字,阅读约需4分30秒)

昨天晚上,又有一部我追的番剧完结了。
“什么?这是什么时候追的剧啊?”
——方才想起,好几个星期前,我就已经放弃不看了。
说实在话,我确实替这部番感到惋惜的——因为前半部分,这部番内容的确很精彩,虽说后半程的很差,但是两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前面12集的剧情虽说有些时候有点“皮”,但是,总而言之仍然是中规中矩,因此这部番的评分基本上都维持在9.5-9.6之间。
然而,后面的剧情设定,实在是有些不堪入目。
其实,这部番的剧情原型,来自英国侦探作家亚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的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在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中,柯南道尔先生也把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大家的impression中,福尔摩斯就是智慧的化身,他具有高超的侦探才能,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刻苦拼搏。为了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研究有关侦探的经验和科学,他在大英博物馆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久而久之,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他所进行的各种侦探合乎逻辑,入情入理;他对各种案件的解释和判断,头头是道,使人容易接受并相信,推理过程也让读者拍案叫绝。不仅如此,福尔摩斯也是一个拥有许多兴趣爱好的人,他不仅喜欢拉小提琴,而且也善于使用刀剑,使得他能够处理危险。
除此之外,华生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人称,也是福尔摩斯的得力助手。为了陪衬福尔摩斯的伟大,作者也是花了很多笔墨介绍了华生的背景——一名战地医生,阿富汗战场上炮火连天环境下的医生,是具有武力值的。他缄默少言、勤奋认真、慷慨大方。这样,一个“福尔摩斯的得力助手”的形象就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原作品的重点,就是展现福尔摩斯的探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福尔摩斯的机智,也要有华生的鼎力相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番剧也不可能完全照抄原作品——那样就太没意思了。所以,有适当的修改,确实能够为作品增分亮色。
可问题就在于,这种改动失格了。
《1986版西游记》主演者章金莱(六小龄童)就这样说过:
改编不是瞎编,戏说不是胡说。所以我一直在推动我们对先贤的一些作品和人物绝对不能恶搞,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当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的优秀文化,我们的国人还去践踏的话,我认为是践踏那就是可耻了。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以上这段话,出自他对某些《西游记》改编的电视作品出现的某些不和谐现象的不满。本来,改编就是为了使观众能有全新的视觉体验,但是,如果是胡作非为的乱套,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而且甚至可能会出现价值观的扭曲。比如说某些改编的作品里出现“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就是瞎编——孙悟空是真善美,白骨精是假恶丑。二人谈恋爱,就是人妖不分、是非颠倒,是低俗、庸俗、媚俗。这种恶搞,会让观众对这个人物的本质有一个不正确的重新认识。
放在这部番里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部番里,华生被改成了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这种改动本身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他在这部作品中跟福尔摩斯有过互动吗?
——几乎没有。
福尔摩斯更多的互动对象,是另一个角色——莫里亚蒂。华生就这样“被冷落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华生还留了下来,继续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这会给观众留下一个印象:华生这个人就是在“蹭热度”的,是个不懂的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傻瓜。这无疑与原作品作者所塑造的“勤奋认真”的正面形象大相径庭。而接下来的许许多多剧情展开更是把华生当成了一个“表演的小丑”,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于是,我也毫不意外的看到,这部番的评分由12集时的9.6分,变成了我现在写这篇评论时的8.0分,而且接下来还有继续下滑的可能性。
我们不是反对改编,只要改编适度,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大话西游》不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吗?就算换在日漫的圈子内,去年我看过的《境界线上的地平线》,也是由历史改编而来,但是设定非常合理,评分也有9.6分。而不适当的剧情设定,就像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去年上映的《我们无法一起学习》的第二季,如果没有最后一集的最后4分钟,这部番的评分绝对可以上9.7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颗“瑾中之瑕”,如大家所见,评分只有5.5分还不到。
当然了,给这部作品直接打一星也太过残忍,毕竟前半部分还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也就稍微折中一些,给个三星。重要的是,我们的故事改编,也需要充分尊重原作的三观,否则,难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