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小逻辑》读后随笔(九)——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
这一篇难度就低很多了,讲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三态度——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以下就统一称为直接知识了。61节原文已经在上一篇引用过了,这一篇从62节开始。

我们发现,不管是形而上学、经验主义还是批判哲学,都无法让思想完成从有限上升到无限的飞越,能做到的只有从有限到有限,换句话说,就是只能应用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些概念(之前提到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正确使用思想范畴,而这种不完整的思想范畴,即从受限的思维去认识受限的事物的思想范畴就是概念),这样,所有的知识都只能是特殊的、依赖的和有限的,这就是间接知识。
这里补充一点,这种有限事物无确定性的聚集被黑格尔简单地归类与物质,他甚至都没有多加批评,就像看垃圾一样蔑视着物质。但从之前的很多地方,包括现在这一部分,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违和感,特别是黑格尔其实非常清楚,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是不信上帝的,而证明上帝存在又是(他所认为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导致非常多(至少在我看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的额外说明(这部分大都不会再提到了)。之前提到过的经验主义可能导向唯物主义那部分论述的附近,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别扭的说法,即既然物质界是思维外化出来的存在,为什么我们验证思维的真理性又需要寻求与物质界的相符呢?就像当初物理学大厦后面两朵“乌云”一样,黑格尔这里显然没有深入考察物质这朵被其看不起的“乌云”可能会给他的理论带来的“灾难”。不过那个时候的哲学家普遍蔑视物质与唯物主义还是可以理解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费尔巴哈,虽然马克思将其定义为唯物主义者,但费尔巴哈本人并不是这样看的,并且会坚持否定这一点,毕竟在他看来,所谓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商人的思想一样,迷恋钱财、肮脏不堪,这说明他们实际上是没有仔细考虑过“物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
63.直接知识。一些死鸭子嘴硬的哲学家肯定不能接受思想只能获得间接知识的事实,其中的一位代表就是耶柯比,既然从现象中出发寻得的知识只能是间接的,那么耶柯比就认为必然有一种方式能认识无限的知识、认识真理,所以耶柯比认为真理只能为精神所理解,而理性就是直接知识、信仰。对于直接知识,黑格尔非常直白地指出:
“耶柯比这里所谓信仰或直接知识,其实也就与别处叫做灵感,内心的启示,天赋予人的真理,特别更与所谓人们的健康理智、常识、普通意见是同样的东西。”
这里也补充一点,即不同哲学家对“理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将理性定义地很大,有的却很小,而在黑格尔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习惯于把我们的一些认识能力分为知性和理性,并把理性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或者说,更像一种理性崇拜,理性在有些哲学家那里可能被赋予各种异常玄乎的功能,这也是后来非理性主义诞生的原因之一。有一种很经典的说法,即科学是应用理性,哲学是证明理性不是万能的,而神学试图给理性所不能解释的内容做出解释,这也就是叔本华的哲学为什么那么像佛教的原因(好像也确实是借鉴了佛教的学说),这里不展开。
64.合理即存在。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很清楚,虽然这句话是黑格尔著名言论的一半,但在直接知识理论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子,即直接知识直接确认它所知道的东西是存在的。(好家伙,不仅死鸭子嘴硬还摆烂,看样子能省去一大堆证明)
65-70.直接知识理论的基本原则上的缺陷。虽然看上去耶柯比等人通过摆烂的方式到达了无限的事物,但事实上则不然,我们发现这种单独承认直接知识为理性而排斥一切间接知识的行为仍然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摆烂的态度当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在黑格尔看来,直接知识理论相当于否定了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真理的全部努力,按照辩证法的观点,直接知识只能是间接知识的产物和成果,而直接知识也是有中介的,理念必须要借助于中介才可以达到存在。
71-73。承认直接知识会带来的后果。
(1)直接知识理论将主观的知识或确信当做真理的唯一依据,则我的意识里的东西就是人人意识里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意识的本性。这无疑将问题复杂化了,毕竟黑格尔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其实非常清楚,世界很多其他地区的人是不信仰上帝的。
(2)一切的迷信和偶像崇拜均可宣称为真理。毕竟耶柯比等人没有给出任何对直接知识的进一步划分,实际上直接知识是非常独断的。
(3)直接知识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做到。直接知识告诉我们有一些无限的东西存在,但对于这个存在,他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毕竟任何说明都不可避免地是通过间接知识表明的,所以直接知识所指向的存在只是空虚的存在而已,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74-78.略。

通过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和对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的批判,下一部分再加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构成了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真的,这本书真的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规定逻辑学,正文竟然还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