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她在美帝,我去剑桥,offer到来,在2019的最后一天!

2023-06-02 09:05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基本背景:

上海西南某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 88.2/100 排名前5%

TOEFL 105 (S22); GRE 153+170+3.0

科研:校内两段,台湾省国立清华大学暑研,大四在UW-Madison当RA

论文:一篇一作在投,一篇一作在写,一篇二作顶会,其余挂名的若干



录取(均为EE PhD):

英国:Cambridge

美国:UW-Madison;Purdue;USC;Georgia Tech;



前言

上周终于费尽周折回了国,目前在酒店集中隔离。我想是时候写点东西总结一下自己的申请季了。2019年最后一天,麦迪逊飘了一天的雪。我在办公室里和剑桥教授面试,得到了口头offer承诺,申请季似乎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之后美国这边虽然专排前三的牛校全拒,但第四到第十五之间还是陆陆续续来了几个offer。几番纠结,结合疫情的考量,还是选择去剑桥继续我未来的学业。回首本科四年,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小孩。



经历

我的经历算是循规蹈矩但又夹着不少骚操作。大一大二都在拼命上课,认真刷绩点,寒暑假的时候参加下美赛,去实验室做点小项目,顺便把GT刷了(或许高考刚结束的时候确实最适合应试,尤其GRE,建议早考。个人而言,虽然觉得现在语言能力肯定更好,但分数不一定考得上去,而且占用大量科研时间)。大二暑假去台湾省国立清华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做了两个月有关集成电路的科研,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决定直接申请博士,从事科研工作。

大三上,我开始在校内一个大牛实验室搬砖,说是灵光一闪也行,说是运气爆炸也行,我设计出了一个还蛮不错的器件,在老师和师兄师姐帮助下发了篇一作的论文。自此,我的科研道路就变得顺利起来。靠着这点成果,暑研也顺利套到。之后出于学术完整性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陪女朋友!!),把暑研时间延长,在美国刻(chi)苦(he)钻(wan)研(le)近一年。期间抱着各路大腿,陆陆续续发了几篇论文。申请季的时候,我还忙着写国内项目的论文,那个时候还房租到期,各种搬家。在世毕盟老师和mentor的帮助下,到了11月底才搞定PS和CV。匆忙交完材料后,就开始着手套磁和面试。之后,美国疫情爆发,实验室也关闭了。我从三月初去了趟加州就被要求隔离直到现在,差不多得有三个月了,真的各种焦虑和自闭。好在申请的结果令人满意,我也顺利的买到了回国的机票。这一路上,除了自身的幸运和努力,也得感谢世毕盟的老师一路上给予我的各种帮助与支持。



科研

个人觉得博士的申请更加看重科研和圈子里的人脉了,这是和教授交流的资本和底气。高GPA、高Ranking固然重要,GT也是,但这些总归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文章最好还是得有,单纯的科研经历毕竟还是没有论文来的有说服力。当然,出文章的机会确实得靠自己争取。我比较幸运,大三上的时候加入本校一个大牛教授的课题组,然后向组里要了个研究项目,自己闷声不响地就开始做了起来。等过了几周出了点小成果,再在组会上汇报的时候,教授明显有点被impress到。之后项目继续推进,几个月时间内就成果就很完整了,我也顺理成章以一作身份开始写论文。教授还挺看重我的这个成果,论文定位是要投nature子刊(不过后来被拒了,现在还在继续投)。这段从思路产生到论文写作的完整经历成为了我科研生涯的起点。之后跟各路教授套磁、面试,主要的科研成果讲的就还是这段。这里额外插几句话:其实蛮多同学第一次加入课题组,并不一定有机会能独立承担项目。可能大部分情况是给师兄师姐打下手,然后挂个二作三作这样。这本身没有问题,毕竟刚入行,需要指导。但我觉得也可以适当自信一点,如果觉得自己能力到位了,不妨和老师商量一下,独立主导一些课题。

大四的时候,我到了UW-Madison,做的研究稍稍偏应用物理。基本每天在实验室做测量,和我在国内跑跑程序、做做仿真的那种研究还差蛮多的。不过,我适应的还算快,师兄和教授也都很帮我,很快也出了点小成果。那时候,还出了点小幺蛾子。就是本来计划UW-Madison暑研结束后去西北大学做另外一段研究,结果签证出了点问题,去不成了。但我又不想回国,最后和UW-Madison的教授商量了一下,就把暑研时间延长到今年五月份,搞成了近一年的RA。所以我的申请季是在美国度过的。所以,总的来说,从大三起,我差不多全职在实验室做了一年半的研究,科研经历和论文产出还算是比较丰富的。当然,并不是说国外的科研就一定比国内的要好,机会哪里都有,得靠你自己努力争取。另外,大部分同学做暑研可能也就几个月,并不是特别建议像我一样搞这么久。我是因为大四没课,时间自由,而且女朋友也在美国,待久一点也是有私心的。正常的话,努力几个月,出点成果换封推荐信会可能更加合适。



谈谈套磁与面试

我个人其实并不喜欢这环节,觉得世俗气太重。但套磁在博士申请中是相当相当重要的,以至于我的所有offer均来自于我套磁到的教授。我自己和UW-Madison的教授聊过套磁的事情。得知有些教授,比如他,会比较主动的回复套磁邮件,只要你资历够好,方向匹配,教授是很愿意给你个聊聊的机会。遇到这种教授,你需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展示自己,在有限的篇幅里,抓住教授的眼球,比如我的套磁邮件标题一般都是“A top3 student from SJTU looking for XXXX”,然后邮件里除去套话,就基本是我的研究成果,给人营造一种我成绩拔尖而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感觉。而且要有的放矢,找那些研究领域和自己相近的,然后在邮件里重复使用与他们研究方向匹配的关键词。用这种方法,我整体套磁下来,回复率大概有三四成。拿到了七八次面试,除了大S,别的也全都转化为offer了。当然,有些教授只收圈子里的人,甚至有些人压根不收亚裔,比如哥大某课题组和我国内教授有合作。我本来以为申他们是蛮稳的,后来才知道“she kind of distrusts the education in China”。那就打扰了,直接withdraw。甚至我还遇到有些教授岁数大了,都不再收学生了。所以说,提前做下功课,问下圈里人,能很有效的避免这种无效套磁。

面试的话,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是教授私下对你学术能力的考量。有些教授做的比较正式,比如提前通知我时间,说有多少candidates,你准备一个XX mins的Slides和我介绍三个你的核心项目。有些教授比较随意,一个电话就打过来,说他正开车回家没别的事干就想和你聊聊。但无论那种,核心就是展示自己的科研潜力(有已经兑现了的成果就最好了),人家不会在意你的排名和语言成绩(而且,从没有教授和我主动问成绩,都是我自己提,人家回一句good就没了)。事实上,我经历的面试都更像是学术会议:自己提前把讲义准备好,从介绍自己研究的学科背景开始,到设计思路,实验流程乃至结论。教授中间插话问几个问题,但几乎不会刁难。所以,我面试的体验一直很顺利,毕竟材料都是自己亲手准备的,整个事件和话题走向都在掌握中,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能稍微提前准备一下。



关于世毕盟

大二暑假时候刚刚从台湾回来,决定要申博。于是开始陆陆续续地找留学咨询机构。某家机构看了下我背景,觉得我的科研背景很弱(当时确实很弱),就各种打压,觉得我是申不到博士的,目标应该定为Top30硕士,还劝我不要申EE,可以考虑换成商业分析。当然,我其实内心是暗自不服的,一来觉得半DIY就行了,没必要交给别人大包大揽的,二来还是对自己有自信,觉得好好搞科研完全还来得及。

世毕盟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老师也很热情,也很相信我的能力,给了我很多对应的建议,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帮助;而且半DIY的套餐,说实话就特别适合我,PS,CV写完之后很快都能得到迅速的反馈,交给GGU Native speaker润色之后,很快就定稿了,效率极高,整个文书过程就很顺利。中间其实还发生过一点小插曲,就第一个mentor方向和我不是很match,向世毕盟提出申请调换之后,很快给我换了个方向几乎一致的mentor,给了我不少专业上的指导,非常感谢!



总结

人的一生除了自身努力,还要考虑历史进程。很幸运的说,我在很多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选择,希望我所写的能给学弟学妹有所启示,也再次感谢世毕盟给我的帮助,谢谢!


她在美帝,我去剑桥,offer到来,在2019的最后一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