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里面,机会并不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五年前热敏标签打印机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一下子买了两台。

大概是被偶像剧里那些传真情书所诱惑,也可能是想要弥补青春期没有跟男孩子传过纸条的遗憾,我盘算着,自己留一台,有了男朋友就送一台给他,两个人没事的时候用APP和打印机互相传点悄悄话,过上几个月这些话又会消失(当时出售的热敏纸好像是只能把打印结果保持六个月左右),这样特别有形式感,特别浪漫——想法挺好,全然不顾自己已经是三十多岁带着一个孩子过日子的单亲妈妈了。
在我单身的这些年里曾经遇到过一个,想要送这台打印机给他的男人。
年纪和我相仿,行业也很接近,我们经朋友引荐,发现很聊得来,戏剧、书籍、电影、音乐,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喜好,他爱干净,也很会整理,人情世故想法也跟我差不多。他开车送我去开会的时候,顺带弯去某个路段指给我看他房子买哪里。他拍给我看他外公外婆的爱情信物,指着家庭聚会的合影告诉我哪个是他妈妈,哪个是他姨妈。他跟我分享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深夜出去应酬的时候发给我看年轻美眉们喝醉酒倒在他腿上睡着的样子,还会在自己喝醉了以后给我发他自己卖萌的视频,并再三强调“我头一次做这种事,只发给你一个哦”……
总而言之,做了不少在我看来,很暧昧的事。
当我开始想,是不是可能跟他有一个正式的开始的时候,他跟我说:“你能离开你的儿子吗?”然后他用了一个,确实从心理学角度我认为我可以接受的理由告诉我,他很喜欢我,觉得我各方面跟他都很合适,但是他不能接受我有个孩子——尽管这是任何一个认识我的人,从一开始就一定会知道的信息。
大概也是圣诞节,我送了他一台标签打印机,但不是我原先准备的那台,是我新买的,作为礼物之一,快递去他的公司。

送这个礼物应该是发生在我上文说的那件事之前,我想,自己大概潜意识里是有预感的,他应该不是我在等的人。
我这两台打印机的命运一直是分居两地,一台在我卧室的书桌上,一台放在我办公室里。我没有用它们跟哪一个男人传情达意过,但是我确实用它跟玩同品牌打印机的媒体朋友、业务伙伴联络过感情,用一些小心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直到2020年年中,公司的业务收入没有办法再支撑我租借办公室了,我把所有的办公家具和用品做了清理,把那台标签打印机带回家,放在我儿子小小何房间的书桌上。
就在大概一个多小时前,我在自己房间“远程”发送内容给小小何房间里那台打印机来打印学习资料,我隔着走廊啰嗦地关照他:“这标签纸摸了以后要洗手哈,不能摸脸什么的。”突然听到他跑来我房门口,隔着门冲我叮嘱:“快,发一个妈妈爱我!”我还在呆愣模式中,本听着已经远去的脚步声突然又折返回来了:“要在我不经意间发给我哦。”
这下我是真的明白了,我从我爹这里遗传的那股子浪漫劲儿,是一点没浪费尽数传给了我儿子。
我迅速地在APP上码字,贴图,草草地排了个版,发送打印了一张“妈妈爱你”。过了一会儿又推过去了一张加油鼓励。
晚点去他房间的时候,看到他把这两张小纸条,特地剪出一个爱心的模样。


(此刻在写这段的时候,我也想吐槽我自己一句,搞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让孩子分心嘛,我也真的是不动脑子……)
我有点感动,也有点感慨,伸手抱抱儿子,跟他说:“都快跟妈妈一样高了,可是我儿子心里啊,还是跟小小孩一样纯真呐。”
我就尽量,尽量让自己感性的一面涌出来,而不是理性地去数落他:“正经功课不做,在捣鼓什么闲事呢。”
最近几年,每年在11月9日离婚纪念日这一天,我都会发表一篇感言。但上个月我没写,没什么特别想说的,好像也没必要为了保持形式感而刻意搞形式。
人有时候不需要活得太有计划性,我开始这么觉得。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为自己谈恋爱做计划了,我想了很多以后有男朋友要去做的事,幻想了很多的场景可能,预留了一些小浪漫小惊喜的创意……尽管我自己衣品不怎么样,但是我学了很多男装的搭配礼仪,各种领带结怎么打,各种花式鞋带怎么系,各种围巾怎么绕……
但我做的这些计划学的那些技能在我短暂的恋爱经历和婚姻生活里还没怎么来得及派上用场,不用说我漫长的单身生涯,更是无从施展。倒是在职场上,遇到主持婚礼,做公关活动,偶尔可以给新郎、伴郎、模特、礼仪等帅小伙们,用一下我的相关技能。
好可惜哦,都用不上。
有一天,一个妹子跟我说,她把我微博上写的那些跟未来男友要做的事,跟她的男朋友做了几件,我笑:“很好啊,起码能有人能用上,好事。”

就算主角不是我,有人因为我的这些想法而感受过浪漫,就很好。
冷空气来袭,我用厚实的运动鞋换下了单薄的帆布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人胖了所以脚也胖了的关系(我能胖得那么细致周到,不让脂肪放过任何边边角角,我也是对我自己蛮佩服的),突然觉得鞋带不够长,打不了蝴蝶结了。
我灵活地运用了我曾经学过想要为爱打篮球又不高兴系鞋带的男友(想象中的设定)献计献策的一种手指一拉就能搞定松紧的鞋带系法,解决了我自己的实际困扰。

那天我跟我家长说:“我小时候你们总跟我说,将来到了人家家里……我那会儿都不明白,人家家里,到底是谁家里啊。合着你们其实一直都是按照封建社会小媳妇儿的标准在养女儿呢?”
我父亲对我最严厉的话就是,你要是这样,到了人家家里,人家会说你没有家教。
现在我想清楚一件事,我做的准备也好,我学会的技能也好,不是为了去服务某一个男人,成为他心目中的贤妻良母的,我是为了成为更好的我自己。所以我完全不需要有计划落空的失落感,我应该感到骄傲,我懂浪漫,我会打理,我有创意,我是那么强大。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一定从小跟她说:“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你会成为最出色的你自己。”

以上不算什么我的离婚周年感悟,哈哈哈哈哈,但是我很满意把它们这样写出来。男朋友来也可以,不来也可以,反正我随时都可以制造新惊喜,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