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中国特供车,究竟是吃亏还是实惠?

但凡谈起中国特供车,总会被键盘侠喷的体无完肤,不光是键盘侠,在很多稍微有点汽车常识的人眼里,中国特供车都是“技术落后、偷工减料”的代名词。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在键盘侠眼里不值一提的中国特供车,为何常年在汽车销量榜上名列前茅?选择一台中国特供车,消费者得到的究竟是实惠还是吃了亏?

本田冠道是一台不折不扣的“中国特供车”
01老旧技术抢市场
作为中国特供车界的“扛把子”,上汽大众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众“自主研发”,基于大众祖传的PQ34平台打造。PQ34平台诞生于遥远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携手唱响了《相约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灾让2.23亿人无家可归,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
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注定了PQ34不是一个普通的平台。在德国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诞生20年后依旧在神州大地发光发热。被键盘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销过万的傲人成绩,2009年12月,朗逸月销量突破了两万辆。

朗逸从诞生之初就是针对中国市场
看似产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启用MQB(坊间戏称没区别)平台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经取得了累计超过330万辆的成绩,平均每月销量接近三万台,在中国A级轿车市场确立了无法撼动的地位。是什么让键盘侠眼里一无是处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个原因:口碑、价格、造型。
大众从入华伊始,就凭借老桑塔纳和老捷达树立了“皮实耐用”的品牌形象,虽然时至今日大众变得问题不断,但当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树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国又是一个熟人社会,消费者买车总会参考亲戚朋友的意见或是他们的选择。
朗逸当年定价11.28万起,乍看之下并不便宜,但对比竞争对手的尺寸,朗逸倒是占了不少优势。当销量越来越高时,朗逸的制造成本越来越低,售价甚至已经到了十万以内,开始和韩系、国产品牌争抢市场。而且“久经考验”的PQ34平台在维修经济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毕竟谁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厂。

小改款之后的朗逸更像大哥帕萨特了
朗逸在开发之初就由上汽大众主导,团队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工程师,所以朗逸的外观造型虽然不时尚,但却最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后小改款的朗逸开始往“大哥”帕萨特的造型靠拢,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理,获得了“小帕萨特”的称号,销量自然不发愁。
回顾老朗逸的十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合资品牌是如何利用老旧技术争抢市场的。对键盘侠来说,老旧技术约等于垃圾,但对于真正购车的消费者来说,一台经济耐用的汽车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毕竟大多数人买车是用来代步,而不是下赛道。

如今的朗逸已经让人看不出这是一台A级轿车
02全球车型本土化
除了中国特供车,还有许多中国特供配置。网上有人调侃自主品牌造车三大件是“天窗、大屏、皮座椅”,虽是一句调侃,但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消费品味。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多个ESP还不如多个中控大屏看着有面子,而多个中控大屏又不如轴距加长看着有面子。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中,面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最了解中国消费者的还是大众。1999年9月6日,加长版的奥迪A6在长春的一汽大众工厂下线,标志着合资品牌在华加长风潮的开端。自此之后,上至奔驰宝马,下至丰田大众,都在加长这条道路上一路飞奔。对键盘侠来说,加长破坏了原车比例,不“正宗”,但对消费者来说,加长的后排可以获得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没有加长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国是很难卖出去的。
除了加长,中国市场专属的配置也是各大厂商费尽心思的战场,比如丰田CH-R在海外全系没有天窗,但是到了中国市场,乖乖推出了带天窗的车型。中国消费者买车,配置很重要。

奥迪可谓是加长的开山鼻祖
03量身定制换销量
在经历“老旧技术抢市场”和“全球车型本土化”浪潮之后,中国特供车已经进化到了第三阶段,那就是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7月本田在华销量为11.5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4%。这其中,中国特供车“凌派”的表现十分不俗。新一代凌派7月销量为1.2万辆,同比增长52.4%;1-7月累计销量达到8.3万辆,同比增长33.8%。

凌派在坊间有“小雅阁”的称号
本田凌派从诞生之初就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2730mm的轴距就已经说明一切,这个轴距甚至比征战A级家轿市场多年,轴距达到2651mm的速腾还要长,为了卖车,本田真是什么野路子都有。
同样是三缸发动机,凌派月销过万,而福克斯和英朗却在降价换销量,对比之下,凌派成功的原因无外乎三个:1.外观设计酷似雅阁,再一次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面子的需求;2.轴距超越了绝大多数主流合资A级轿车,再一次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于空间的执念;3.和大众一样,本田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并获得了“买发动机送车”的美誉,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高。

凌派的轴距,足够吊打不少竞争对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中国特供车也不例外。厂商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推出“特供”的车型或是配置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刚引进国内不久的亚洲龙其实就是丰田为美国市场开发的“美国特供车”,而几乎所有在北欧销售的汽车,都会根据北欧气候寒冷的特点标配座椅加热。中国特供车的出发点是好的,用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换取更庞大的销量无可厚非,但有些厂家在这个过程中走上了“歪门邪道”,下一期我们将讨论那些中国特供车中的“害群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