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坚守与突破,持续“领跑”新能源赛道

近日,要数汽车圈最倍受大众关注的事情,莫过于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一事,前者认为比亚迪在两款车型上使用常压油箱,质疑其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或许不少人会觉得困惑,为什么油箱的选择会涉及到污染物排放问题?我特意收集了一些专利信息和相关数据,一起分析为什么长城汽车这次只会收获一次“无效”举报。
新能源的领导者,超二十年的技术沉淀
俗话说“不要在不擅长的领域作战”,相比较于在传统汽车领域深耕的长城汽车,比亚迪是唯一一家拥有 IGBT 完整产业链的车企,其在新能源领域耕耘了 20 余年,掌握着新能源众多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在比亚迪连续十年稳居中国新能源车销冠的背景下,比亚迪不可能忽视最基本的蒸发排放法规标准,毕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新能源市场中,任何一个漏洞都会成为竞争对手的一次助攻,何况还是如此低级的漏洞。接下来,我们继续一起探讨比亚迪该如何用硬实力进行有效“反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回顾长城汽车的举报信,主要针对的是比亚迪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上采用了常压油箱,单方面认为这一举措会导致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实际上,比亚迪早就拥有一套成熟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对策,例如为了解决插电式混动汽车在纯电模式下行驶导致的发动机碳罐中的燃油气体无法及时燃烧处理问题,比亚迪专门打造了一套 DM-i 串并联架构实现发动机和车轮的解耦,多控制单元的协同控制,以及对 EV 行驶里程、时间与炭罐特性的相关性深入研究。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容易理解,其实就是比亚迪为插电式混动汽车研究出了一套碳罐脱附装置,当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动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以实现 EV 行驶下也会通过启动发动机几分钟,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脱附,这样解释了为何这两款机型可以在常压油箱的油气排放控制技术。另外,该方案甚至有效的控制油箱压力并减少燃油的浪费。

正因如此,通过车辆启动前采取“聪明”的预估碳罐吸附量方法,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比亚迪 DM-i 就可以做到碳罐趋于饱和之前及时脱附碳罐,以确保有效解决所谓的“碳罐过载而导致燃油蒸汽泄漏”问题,这一设计巧妙地达成了常压油箱也能解决燃油挥发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再通俗点理解就是,这套技术方案能够让车辆在未启动发动机时,可预估碳罐吸附量,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开启混合动力模式,实现及时脱附碳罐,可有效地避免由于碳罐过载而导致燃油蒸汽泄漏等情况发生,还能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从 2008 年开始比亚迪就一直在发展混动技术,目前的 DM-i 已经是比亚迪迄今为止的第四代混动技术,其中比亚迪在 2021 年就已经申请了一套关于油气管理系统的相关专利,该技术在长时间 EV 行驶下,6 天左右会启动发动机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可实现 NVH 基础下无感 & 快速完成汽油蒸汽脱附,还有快速脱附、高效发电、养护发动机达成“一静三德”的出色体验。

结合比亚迪此前对此事的回应“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利。我们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似乎更能确定,比亚迪对于此次长城汽车的举报没有任何胆怯,反而有十足的信心应对相关质疑。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直观的答案:常压油箱 ≠ 排放超标!当然,这是基于我们已了解的资料下进行的主观判断,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有待相关部门的后续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