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你还在一遍一遍地傻弹吗?
很多人都听说过“1万小时”理论,即人们可以通过1万小时的训练(大约10年)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包括音乐家、作家、数学家等。
事实上,对所有乐器的学习,无论是钢琴、小提琴、古琴、古筝等,其学习规律是共通的,即长时间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以钢琴为例,一般能够顺利进入国际钢琴大赛最后阶段的钢琴家,自小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估计13岁时已练习2500小时,其后每天坚持练琴2.5小时,21岁便可累积1万小时(但可能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刻苦的多,练习时间更多)。
其实,1万小时只是1张入场券,要成为真正的高手,所投入的时间比这标准高得多,据统计,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15到25年。
不过,近年来更多研究指出,成为高手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训练的时数,更重要的是练习的质量。
目前,“刻意练习、深思熟虑”的训练逐渐被认同,甚至被广泛推广。这套练习的概念在于,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可以提升练习的质量,加快学习的进度,再配合一定的训练时数,便可达到训练的最大效果。
当中要素包括:专注力、目标设定、自我评估、训练策略及对大环境细微的感知等。
案例分析
美国一所大学曾进行一项研究,找来17位主修钢琴的硕士生,要求他们练习某一高难度的乐曲片段。
所有参加者都拥有一次无时限的练习时间,并均获提供一样的乐谱、一部节拍器和一枝铅笔,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练习足够并能弹到一天后考核指定的速度要求时,便可离开。
公平起见,所有参与者都不能于接下来的24小时再于肢体上或脑海中练习这音乐片段。
24小时后17位参加者被考核,他们需要依速度要求连续弹奏整个三小节片段15次。整个练习及考核过程都被影像及声音记录,以作分析。
记录细项包括总练习时间、参加者重新开始弹奏的次数、完成弹奏整个音乐片段的次数、准确地弹奏整个音乐片段的次数等。
研究人员(三位音乐教授)也会因参加者的音色、特色和情感而评分作排名。
结果,三位获得最高分的参加者,竟然都有以下共同点:
1.练习时都会停下来思考,如静下来研究乐谱、写下记号、唱谱等。
2.立刻修正弹错的部分。
3.准确地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并会仔细加以练习及修正。
4.练习时的速度是多变的。
5.重复目标短句直至达到没有错处。
综上所述,在练习的过程中,较好的演奏者并没有弹错较少,亦没有证据显示他们起始练习时比其他参加者弹得更好。
重点在于,较优秀的演奏者更细心地处理错处,立刻修正,并透过精心的思考和仔细的练习,大大减少以后再次弹错的机会。
另外一点值得留意:较好的演奏者都会慢下来。相信大家对这方法都不陌生,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慢下来,仔细修正错处,建立良好姿势,加强脑中的神经路径,再渐渐加快到应有的速度呢?
同理,学习古琴的各位琴友,假若没有从一开始就建立好处理错处的习惯,日后便容易得过且过;起始情况尚可接受,但当达到一定水平时,遇上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时,便需要正确处理错处的技巧。
否则即使投入再多时间,也可能都是在重复错误,一直弹不好,久而久之,学琴的动力下降,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END-
北京度一学堂古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