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国庆档票房冠军《坚如磐石》的艺术特征:霓虹式美学与人性博弈
由张艺谋执导的《坚如磐石》,讲述了一个供职于市局刑事鉴定中心普通的青年警察苏见明,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安全,开始了一趟惊心动魄的侦查之旅。《坚如磐石》不仅仅是一部犯罪警匪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性、正义与责任的社会题材作品。它以其真实、震撼的呈现方式,提醒人们关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坚守信念、捍卫正义。这部电影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张艺谋导演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影响力。
一、题材:政治惊悚主题
政治惊悚片:一般指以真实或虚构的政治事件为背景,讲述权力斗争等情节的影片。政治惊悚片是一个跨国概念,在它的发展中,欧洲电影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意大利政治惊悚片曾经取得非常高的成就。政治惊悚片作为一个关联类型,可能常常被当成更广泛的惊悚片或政治电影。如电影评论家迈克尔·科因在《好莱坞走向华盛顿》(2008)一书中所言:“惊悚片与政治电影都是‘流动的’类型,允许文本在其范畴内大幅变动,吸收当代政治议题,与‘时代气候’建立一种对话。政治惊悚片必须兼容惊悚叙事模式与文本中的政治内容。”这一类型最早的起源可以在“充满政治阴谋与不法的惊悚电影”中找到,如弗里兹·朗的《不法》(1928)、希区柯克的《擒凶记》(1934)或《三十九级台阶》(1935)。导演诺兰将《奥本海默》称为“政治惊悚片”,而国内诸如《背靠背,脸对脸》(1994)、《坚如磐石》(2023)等也可视作政治惊悚片。 主题:在张艺谋的创作生涯中《坚如磐石》显得非常独特,它的题材比较敏感甚至尖锐,对于现实阴暗面的披露亦有犀利的一面,同时又努力将悬疑、侦破、爱情等类型片的元素熔于一炉。影片整体围绕“士农工商”和“钱上有钱,官上还有官”进行叙事,其视听呈现以及其重点展现的官商勾结的黑色生态链是当下环境中的一次拓展叙事尺度的尝试。例如:陈冲饰演郑刚的妻子何秀丽,作为官家夫人,她说话细声慢语,表现得理智冷静,对来家里拜会的黎志田,她有一种明显看不上的蔑视,当着他的面说“士农工商”,冷嘲热讽让他下不来,以明示的方式说明了她的不屑一顾,因为商人在她眼里阶层永远登不上台。讽刺的是,除了郑刚所代表的“士”阶层与黎志田所代表的“商”以外,“农”与“工”在剧情中均为打手以及被雇佣犯罪的角色,古代奉为圭臬的阶级排序到如今早已天翻地覆,既得利益者的互相倾轧中不乏被波及无声的牺牲者。无论是陈冲所饰演的何秀丽面目抽动说:“让她消失,办得到吗?”,还是在车上头目拿出一沓存折风轻云淡的分发给打手并预判各自的入狱年限,将法律与底层工农皆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正是政治惊悚所在的恐怖之处。 《坚如磐石》是张艺谋对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探讨和反思。电影中没有明确的正义和邪恶,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这种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对社会的深度反思,使得电影具有了深远的思考价值。
二、风格:赛博美学风格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导演电影美学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创造性的采用了霓虹式的赛博美学视觉风格。该片现代感的拍摄风格取代了传统的天圆地方、中正端平的古典主义构图,都市化的瑰丽霓虹取代了以往或浓或淡的传统色彩体系,而所有的影像都为故事服务。 赛博朋克指的是对于科技极度发展下人类与机器产生的异变,这类的电影在视觉领域的塑造上往往偏向于奇观化的设计,例如《黑客帝国》中大面积以绿色为代表的数字代码的呈现、《银翼杀手2049》中维伦纽瓦导演俯拍笼罩在薄雾中处于死寂黑夜的贫民窟和空无一处、黄沙漫天的荒漠,以及K与乔伊对话时大面积采用的紫色作为其主色调,力图通过极度饱和的人造灯光如红、绿、黄、紫等非自然光源让观众感受被科技异化后未来世界的奇幻样态。
与张艺谋之前的影片相比,《坚如磐石》中色彩不再是叙事的核心动力,而是克制地退回到表现环境和渲染气氛的配角地位,但也极具象征意味。《坚如磐石》里的江城被都市里闪烁的霓虹灯景笼罩着,与车内黑白分明的低饱和度摄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了一种“中国版罪恶都市”的气质,这是张艺谋试图在主旋律的扫黑片框架之内,讲一个都市犯罪的政治惊悚片在视觉方面所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能用更多的留白来暗示和讲述了那些不能说也没能拍出来的故事,这种“异世界”式的视觉风格仿佛也是创作时导演规避风险的一种选择考量。另外,在对都市空间的处理上,片中出现了大量霓虹灯,为城市赋予一种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的华丽和现代之感。在璀璨的外表之下,我们看到的是大量内景中的简陋破败或者金碧辉煌。影片试图通过霓虹灯和内景的交织并置,为我们勾勒城市的多个切面,实际上也是勾勒人生的多种情态。 另外,影片的镜头运动也别具匠心,即使是对话镜头也带有微微的晃动,极具现代感的运镜方式替代了张氏极为擅长的传统古典主义构图;在景别上,影片中的面部特写镜头利用了明暗对比,在凸显人物内心的同时也暗示着正义与邪恶的交织。整部电影的影像风格都市、现代、冷峻、粗粝,以现实为基本元素的影像却构筑了极致浓烈的视觉奇观,接近赛博朋克的影调,带来强烈的既现实又魔幻的感官刺激。
三、人物: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扫黑题材影片中一般涉及黑帮、警方、纪检委三方力量,为了完成叙事任务,人物在影片中很容易“脸谱化”,人物的行为大多是叙事赋予的。而在《坚如磐石》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真实,角色在承担着叙事任务之前首先是一个富有丰富人性的“人”,反派黑帮老大黎志田和副市长郑刚形象都突破了“脸谱化”的困境。 影片在刻画反派人物时,善于将人物放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让观众看到人物的驳杂性。影片还擅长以反派人物柔情温暖的一面,去反衬他们阴毒暴虐的一面,在巨大的反差中凸显人物内心的黑暗面。这使人物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所谓的柔情是人物面对亲人或者直面道德的不安,以及内心情欲涌动时所生发的,而狰狞残暴是恐惧不安时的“防御机制”。这些反派人物说到底只关心一己私欲,不同的情绪反应,源于私欲得到满足或被威胁。影片对于正面人物的刻画有概念化的倾向,这包括公安局局长刘波、巡视组长陈伟民,甚至也包括苏见明为核心的技术三人组。影片中真正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是苏见明。 影片强调了这些人物虚伪、残忍、卑劣的一面,又不断突显这些“恶魔”心中的情感牵挂和温情时刻。例如,影片中最大的反派是黎志田,他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但在女儿面前又温柔体贴,万般顺从,处处用心。影片开始不久有这样一场戏,黎志田一边用手机外放功能,听女儿的钢琴演奏,一边用视频要挟一名官员,逼着他用手从滚烫的火锅中捞出手机。将人物身上的阴狠与柔和在同一个时刻并存,既折射了人性的复杂,也对观众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情绪冲击力。 而片中代表着正义的一方是技术科警察苏见明和李惠琳。苏见明作为郑刚的养子,身上背负了“寻父”这一传统的伦理议题,这就使得正义邪恶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对立。影片中他迫切想要破案的动机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但在叙事过程中,作为正义的一方,导演并未将其破案过程神化,他的动作几乎都被反派黑帮预判,导演并未展现正义的神性,而在谈论正义的脆弱。在苏见明真正获知自己的生父身份后,他也意识到自己始终难以摆脱自己与父辈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影片有了一些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意味。
四、叙事:紧张激烈的悬疑叙事
主流的悬疑类型片是一种预留重大悬念和疑难而向观众逐步解开、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解冲动、直到结局才展现最终谜底或答案的剧情片类型,这种类型片对现代观众有着特殊的和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坚如磐石》的悬疑点表现为盘踞金江市的权钱交易犯罪集团案如何在一名过河卒的坚持下得以破获。为了增强悬疑点的吸引力,这部影片选取了藏头溯洄叙事体,简称藏头溯洄体。这是一种先掩藏故事头绪或前事而从结尾处讲起、逐步溯洄前因的叙事体式。其美学特长在于先掩藏起前事或前因,促使观众带着悬念引发的好奇心去步步追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另外,《坚如磐石》设置出节奏紧凑而矛盾激烈的多线交叉冲突线索,既凸显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深描主人公的自明坚韧性格特征。影片中的上述多组冲突,展现的不只是泾渭分明的正邪对抗,而是错综复杂的、敌我间犬牙交错的多重矛盾,对当代社会现实矛盾作真实的再现,而且,主人公的性格也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交叉线索中得以逐步亮相的:自明而又坚韧。 影片最后的高潮戏,通过极为复杂的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点。这段戏共有三条情节线索交织,每条情节线索又可细分为两到三条更小的情节线索。该片充分发挥了电影剪辑的魅力和威力,通过密不透风的交替剪辑,营造了极具压迫感的气氛,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这个时刻是情节的高潮,同时也是人物情绪紧张和焦虑的顶点,并在最后一刻用最残酷的真相对主人公苏见明形成致命一击。原来他一直在寻找的案件真相,竟然关系自己的身世之谜,而身世又将他推向极为艰难的道德困境:是选择正义,坚守一个警察的职责,还是从伦理出发,保护他的生父。 (拓展:影片交织着至少八组矛盾冲突线索:一是苏为代表的警方与犯罪集团郑、黎、何等之间的敌我矛盾,属于全片主线索;二是郑与黎之间敌人内部矛盾,展现他们既沆瀣一气而又勾心斗角的复杂关系;三是郑与苏的父子矛盾,突出郑的双面人格与苏的单纯透明人格之间的对比,强化苏的跨越父权压制而寻求个人认同的强烈愿望;四是郑与何的夫妻矛盾,牵扯出他们之间“政治婚姻”的丑陋和罪恶;五是黎集团内部多重矛盾,有黎与戴维的翁婿矛盾、与唐大年的上下级权力争斗,刘锋与戴维的接班人权力争斗,黎莎与戴维的夫妻矛盾等,见出犯罪集团成员之间的重重恩怨纠缠;六是苏与李的情人矛盾,披露“二人关系”中的异质因素的神秘制约作用;七是朱丽与郑刚的情人矛盾,显示正常人格与双面人格之间的激烈较量以及后者对待前者的惨无人道的欺骗性和毁灭性;八是何与朱丽的情敌矛盾,突出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残忍加害的无法无天性质。)
结语
总之,《坚如磐石》虽然有诸多不足,但该片的艺术风格仍然比较鲜明,它塑造了极为立体的“坏人”黎志田和郑刚,在空间的处理方面也颇具功力。同时,该片在精心建构的情节迷雾中,一步步将观众引向案件真相时,又不时峰回路转,并在多次拐弯之后,让人物在终极揭秘时迎来最为致命的伦理痛击。影片情节的精巧与复杂,对于“见多识广”的观众来说依然有一定的新意和情绪感染力,令人深深震撼,久久回味。
参考文献
1.张艺谋《坚如磐石》:抵达璀璨背后的晦暗与闪耀(中国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