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影视剧《狂飙》:黑与白的交锋,正义与欲望的碰撞
作为中央政法委指导创作的扫黑题材系列剧作之一,《狂飙》通过正、反两派人物长达20年的角力,讲述了一起起惊心动魄的扫黑大案,全景式描摹了一组以一线刑警安欣为代表的政法干警群像,展现扫黑行动中的黑白较量和复杂人性。作为以扫黑除恶常态化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狂飙》集中展示了“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过程,以及扼杀黑恶滋生、清理顽瘴痼疾的成果,全景式呈现了从中央到基层政法干警对扫除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信心和决心,是2023开年之际的一部现实主义精品。
一、作品主题:现实主义与主流价值
《狂飙》何以“狂飙”?拨开作品的艺术维度,不难发现打击犯罪的难度和政法工作的深度,更彰显了国家不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的决心和力度。《狂飙》的火爆,是现实题材剧的成功,它深刻地描摹了国家扫黑除恶斗争的真实图景。我国的社会现实为涉案剧题材电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材基础和广阔的创作空间。《狂飙》作为国家扫黑除恶行动成果的影像化表达,深刻地描摹了扫黑除恶斗争的真实图景,为涉案类现实题材电视作品提供了创作导向与思路的借鉴。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现实主义涉案剧应顺势而变,不断调整内容和叙事节奏,折射多元人性,在揭露社会困境的同时承担起传递正向价值观,正确引导、教育观众的功能,进而实现现实主义与主流价值的聚合。
以《狂飙》为代表的一批反腐扫黑题材影视剧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包括对社会成员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揭露腐败黑恶势力犯罪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危害;展示、巩固扫黑除恶的阶段性成果,凸显坚持不懈开展常态化反腐、扫黑除恶的坚定决心和客观必要性;有助于推动全体社会成员投身于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审视和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增强反腐斗争、扫黑除恶的信心和决心。这部剧的热映启示我们要注重借助多元化载体,引导观众去思考教育整顿的意义。对于广大政法干警来说,不只是学习规章制度,更要从内心牢记法律制度、不忘初心使命。
二、人物形象:全景式时代群像
无论是早年的《便衣警察》《黑冰》,还是近年的《破冰行动》《扫黑风暴》等剧,一直以来,人物群像的刻画都是涉案剧的重点,而时代群像的全景式呈现正是《狂飙》的一大亮点。该剧展现了黑白交锋下京海市的众生百态:内心追求正义的人民警察安欣,在与黑恶势力斗争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好警察;高启强从被欺压的小鱼贩,在社会摸爬滚打后被大环境所改变,成为后来的黑恶势力代表。该剧以不同人物视角全景式展现黑白交锋与复杂人性,勾勒出中国社会20年时代变迁下的众生烙印。
《狂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人性本身、职场生态以及社会现实。两个主角之间的冲突事实上也是法治社会和人情社会的冲撞。办事靠关系、出门靠打点,在高启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依法办事、依规办事,则是安欣警官信奉的准则。高启强们的“黑化”,恰恰反衬出了安欣面对强大对手时,坚守初心的弥足珍贵。以安欣为首、血肉丰满的正面角色,正是以此展现了向死而生的奋斗精神。如此真实坚定的人物,让观众心疼不已的同时,也不禁肃然起敬。
《狂飙》塑造了以安欣、徐忠为代表的一批政法干部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形象,刻画了李响为代表的一批政法干警的内心挣扎、彷徨和觉醒过程,体现了政法干警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心路历程,通过这些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人物塑造,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对公正司法的信心,取得人民群众对政法干部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关心支持。
三、人物塑造:性格转变真实饱满
《狂飙》对剧中的人性进行了复杂的多元描摹,通过强烈的人物事件冲击,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人性光辉以及走上道德对立面后人性深不见底的残忍,人物的心理成长变化以及每个时期的眼神、妆造等,逐步让观众感受到扫黑除恶工作的不易。
正义始终保持初心,反派“黑化”更加立体。在《狂飙》的人物塑造中,人物的转折变化有迹可循,并不片面单薄。例如正直到有点轴的安欣出于法理之外的同情,让高启强和弟弟妹妹在大年夜吃上了一顿饺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鱼贩到“黑老大”,高启强步步为营,心狠手辣;但他也有人性的挣扎以及对亲情的重视。除了两位主演,配角的塑造亦可圈可点。为了保护师父曹闯的名誉,警察李响隐瞒部分真相,并且假意收受贿赂,以接近黑势力的“保护伞”,他与安欣从无话不说的搭档到产生裂痕,也说明扫黑除恶道路的艰难。
剧中对反派“发家史(成长史)”的深挖,以及正义一方的道德纠葛和理性挣扎,让观众看到了国产“扫黑剧”的新变化。涉案剧中的角色照进现实,观众看似在剧中,又身处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与人性黑暗面的反思,从而实现现实主义题材涉案剧的警示和教育效果。《狂飙》通过时代交替叙述的方式,抽丝剥茧,带领观众了解黑恶势力崛起的缘由以及扫黑除恶的艰辛,剧中案件发人深省,写实的生活场景,权与法、情与理、善与恶等问题的思辨性,折射出人民对打击有组织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拥护和支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涉案剧以剧集为媒介,与观众对话,在戏剧故事和现实投射的平衡基础上构建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四、演员演技:演技狂飙征服观众
好的演员善于从安静平凡中汲取力量。好的演员,可以不必频繁露脸综艺维持热度营销人设,而安静地在阅读与生活中获取力量,通过不断学习修炼内在,无时无刻都在为感受人物、锤炼表演汲取养分。
隐去自我,成全角色。这些从龙套场记摸爬滚打而来的中青年演员在《狂飙》中“重见天日”,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从行业到传播层面的“被遮蔽”。与其说是他们在《狂飙》里实现了所谓“封神”“教科书式”“神仙打架”的演技,倒不如说是由于当下部分影视剧中被营销、被粉丝尬吹强捧所谓“破碎感”“戏剧张力”的反衬。某种程度上,《狂飙》里那些让观众一品再品的妆容服饰、台词道具、眼神微表情,桩桩件件都应是创作的本分,可在当下影视作品中角色扁平、台词空洞,剧情经不起推敲的乱象之下,却成了“稀缺品”。就在不久前,有的“顶流”面对有关角色理解的采访提问,竟组织不起一句完整的话,反而得到导演的褒奖与在场粉丝的欢呼力挺。如此反差,足以令不少从业者汗颜。
由衷期待,作为“开年第一爆”的《狂飙》,也能开启一个属于“好演员”的时代——让大众在未来更多的品质好剧里,与他们再度相逢。
五、叙事时间:时代的记忆与历史的表征
《狂飙》按照三幕式结构拍摄。选取了2000年、2006年、2021年三个具体的时间点,通过代表性事件勾勒出人物的成长变化。作为本剧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安欣与高启强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从相识到背道而驰,两人之间不断相互试探、相互撕扯,充满戏剧张力。《狂飙》导演徐纪周表示:“希望通过扫黑除恶的故事勾勒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展现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走向。”《狂飙》剧情时间跨度长达20年,涉及京海市各级干部、基层干警、调查指导组,以及涉黑商人和手下等群像。
人的性格是流动的,很多人物在《狂飙》中发展变化,充足的时间容量为角色带来了丰富的塑造空间。20年是人成长蝶变沉浮的过程,也是社会生活观念变迁的时代图景。20年前,安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刑警,高启强则是饱受欺凌的市场鱼贩。20年后,两个人的命运轨迹发生逆转,一个白了少年头,在法治社会中艰难斡旋;一个扶摇直上9万里,在人情社会中如鹏展翼。《狂飙》让观众在20年的时间容量里,以上帝视角看到了促动命运齿轮扭转的偶然和必然。从而更深切的感受到人的无奈和脆弱,乃至面对危机和诱惑时人心的善变与人性的沉沦。作为一部扫黑除恶现实题材剧,《狂飙》的立意不止于讲述一段精彩绝伦的黑白较量;而是在不同维度对现实题材的叙事角度,思辨锐度、价值、深度、传播广度等进行创新开掘。
另外,《狂飙》打破了电视剧叙事常见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艺术化的时空交错式结构。对传统的线性故事进行了拆解,使观众在人物的今昔碰撞中产生强烈的时光刺痛感。全剧分为过去时空和现实时空两个时空,过去时空围绕2000年和2006年两个关键时间点展开叙事,讲述了20年间高启强的堕落史以及他跟安欣的斗争史。现实时空则讲述了2021年专案组来京海市扫黑的工作情况。两个时空相互穿插,又彼此独立,共同展现了不同抉择下以安欣和高启强为代表的不同的人生历程。塑造了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人物形象,全剧以正义的胜利结束,也彰显了新时代党中央扫黑除恶的坚定决心。
《狂飙》在叙事上的蒙太奇结构,同样营造出逼真的时代感,从世纪之初至今的20年中,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剧中人物的阶层和身份也在流动、互换,曾经的朋友会反目成仇,而敌人也可以成为盟友。《狂飙》独特之处就在于呈现出这种人性的变化,剧本设定上也给出令观众信服的理由,使得角色更加丰满立体。
纵观近年来几部优秀的涉案剧,选择多线叙事、插叙等手段来组织故事、设置悬念的尝试屡见不鲜:《扫黑风暴》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多条故事线齐头并进,从中央督导组、专案组、市局和地方势力层层铺垫线索;《燃烧》《三叉戟》在顺序主线中,插入过去时空的故事,增加故事容量。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使剧集的节奏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均衡之中,引导观众自己在脑海中补全逻辑的空白点,逐渐拼凑出事件的完整版图。
六、知识拓展:IP周边的商品化
IP周边的商品化即向周边产业扩展,形成一条完整的IP产业链。如《微微一笑很倾城》热播时,电商网站推出剧种同款服装、首饰等。《鬼吹灯》受到观众喜爱后,开发出了同名网游、手游、影视手办等一系列作品,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随着收视率的一路狂飙,电视剧《狂飙》之势也蔓延到了消费市场。近段时间以来,剧中人物高启强的“成功秘笈”《孙子兵法》在该剧热播的带动下,月销翻番,同时登上了多个电商平台的国学古籍专区月度销冠。当然,高启强带火的远不止一本《孙子兵法》,同款手链、同款大衣、同款衬衫、同款摩托车等一系列单品,也悄然成为消费市场上的尖货。此外,《狂飙》中的其他角色同款也陆续开卖。“大嫂同款耳环”登上淘宝热搜,一周内热度上升130%,上架超7.2万件相关商品,剧中角色的同款服装、手链在诸多店铺上架,其中部分为预售链接;主角安欣、孟钰也有同款卫衣、牛仔服在售。
1.正视商品化:
商品化带动产业发展。商品化使艺术进入产业化生产。艺术产品作为一种畅销的商品,巨大的商业利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家介入到艺术的产业化生产之中,大量的艺术产品借助网络、传媒等途径以各种各样的复制样态进入人们的消费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繁荣和发展了艺术市场。《速度与激情7》带动了保罗沃克同款文化衫、跑车模型等周边产品的大热。可见,艺术进入市场之后的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反思商品化:
首先,商品化折损时代使命。当前过度消费、娱乐盛行的商品文化,让文艺折损了时代使命。在商品文化导向下,一些艺术家放弃“画质越好价钱越贵”的艺术规律,屈从于市场规律,挖空心思通过炒作提升知名度从而提升画价。这种向市场看齐、向商品化看齐的趋势让艺术的“高峰”越来越少。其次,商品化消解文化深度,商品化降低了文化品格。雅文化日渐缺失,低俗文化喧宾夺主。部分作品与周边存在低俗甚至恶俗化倾向,讽刺弱势群体、以丑为美、煽情落泪、虚假做作、重口味游戏……这些庸俗的情节非但没有引起受众应有的审美快感,反而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参考文献
1.新题材·新形象·新表达:网络刑侦剧现实主义叙事的新趋势- 张璇 - 视听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