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张迁碑》临帖,怎样运笔,才能保持线条的力量感∣五狄东勤


一、五

《张迁碑》书写的几个“五”字,字形不太统一。我们得简单梳理一下它们的来历。
在早期的篆形中,“五”是这样写的:

陈独秀先生在《小学识字教本》中推测,篆形“五”中那两条交叉的斜线,可能是取象于手势,即把食指和中指叠起来的样子。
在这种篆形的基础上进行隶写,是汉隶碑刻中“五”字最普遍、最常见的形态。比如《礼器碑》中的“五”字:

《张迁碑》中的“五”,也有类似的字形:

今天这一课中我们临写的“五”字,该算是在上述字形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变体,也就是把右行的那一条斜线拆为两笔来写:

除了这两种字形之外,《张迁碑》中还有第三种“五”字字形,如下:

对比前两种字形,这个“五”字不但把右行的斜线拆为了两笔,而且第二笔的写法看起来颇有点儿类似于后世的楷书。
这一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想它可能跟古隶中的这种字形有点儿关系:

这是《石门颂》里保存的一个“五”字的古隶字形。在书写右行斜线的时候,可能是为了美观,亦或者是为了保持书写流畅的缘故,这条斜线有一个明显弯曲的弧度。
把这条圆转的弧线改为折线,就得到我们在《张迁碑》中所见的第三种“五”字的字形了。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五”字:

二、狄

不少人初学书法的时候选择从隶书入手,是因为感觉隶书比楷书好学。如果仅就笔势而论,这种认识也不无道理。
因为隶书往往横平竖直,不像楷书取斜行扛肩之势,因而隶书结构的层次关系,笔画之间的联系呼应也就比楷书更容易厘清。
但是这个“狄”字成了个例外,因为它的笔画走势几乎全为斜行,没有横直走向的笔画。
在这么多走势复杂纷乱的笔画中,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去厘清它的结构关系呢?我私意以为,下图中的笔画①是应该被特别加以注意的:

笔画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走势决定了这个字的基本格局。因为这一笔沿顺时针方向略微向右偏转,因为为左侧的笔画②让出了一定的空间。
而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笔画③的长度不得不适当压缩,而把原本该属于它的主笔地位让给笔画①。
照这样去分析这个字,它写成之后的形态该是这样的:

三、东

这个字当中绝大多数的笔画都显得太“规矩”了,要调节这种呆板的氛围,只能让笔画①变得俏皮一点儿,也就是把它的出波写得稍微夸张些。

四、勤

“勤”字的难点在于义符“力”,而书写“力”的难点又在笔画①。因为这一笔使用的是圆转的笔法。
就隶书字形而言,“力”的笔画①用方折过渡要比圆转更容易表现出力量感,像下面这样:

在圆转过渡的情况下,要保持一定的线条力度而不使它变得塌软,行笔过程中加入一个调锋的节点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