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闻联播:90后“文博一哥”为您介绍汉代投壶
201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60周年纪念日之际,陕西新闻联播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相约十四运 共筑中国梦”系列报道。在新闻特写部分,本人利用30余秒时间,为大家介绍了一件汉代投壶。它是陕西2000年前民间体育运动兴盛的体现——
9月13日上午,我冒着蒙蒙细雨,从咸阳前往西安,在陕西省体育场内,参观了庆祝全国运动会举办60周年展览。走进展厅,迎面是陕西全运会的吉祥物,朱鹮、熊猫、羚牛和金丝猴。一条化身60的金色飘带,在吉祥物们的簇拥之下,拉开“全运会”的60年风雨历史。
我正在参观展览的时候,碰见陕西电视台的记者。当他得知我来自渭南市博物馆,专门赶到西安参观这个展览时,便邀请本人进行一段采访,简单介绍一件这里的展品。
我在展厅里转了一圈,看到很多精彩的展品,包括历届全运会的火炬、宣传海报、纪念邮票等,以及出土于陕西的打马球陶俑、六博棋盘、摔跤瓷人等汉唐时期的文物。
最后,在展厅的结尾处,我看到一件汉代的陶壶。它的外观很不起眼,价值也不算非常高,为什么会陈列在这里呢?其实,它也被称为“投壶”,乃汉代的体育用品。当时,人们喝完酒之后,便将盛酒的空壶,摆放在远处,向里面投箭,被称为“投壶之礼”。于是,我便选择了它……
战国时期,在宴饮时,投壶是士大夫做的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礼记·投壶》中记载:“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在《左传》中也有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在汉唐时期,“投壶”被发扬光大,有了一定的规则:投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同时,游戏的难度也增加了,在壶前设置一道屏风,进行“盲投”;或者,背坐于壶前,进行“反投”。
这里展出的陶壶,高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口部呈圆柱状,不仅高,而且直;腹部鼓起,底部较平,可以稳稳地放在地面上。这些特点,均符合“投壶”的标准,由此可以判断它的身份。
在河南的南阳市,曾经出土一件汉代的画像石,刻画了古人进行“投壶”的场景:主宾两人,相对而坐,中间摆放着一件壶,两人将手里的箭往壶内投去。
后来,“投壶”被东传到朝鲜。在《新唐书·高丽传》中记载:“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由此可见,这项“投壶”运动的影响非常广泛。但是,“投壶”始终被作为娱乐游戏,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则,所以影响力越来越小。清朝末年,随着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投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