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抗肿瘤药物像抗生素一样分级管理,严密监控,专业化推广势在必行

2023-08-09 23:26 作者:Biotech前瞻  | 我要投稿

依然是2020年写下的一篇文章,就医药领域占据销售业绩大头的肿瘤领域,是一定会进行规范化改革的。尤其是经过前几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何有效的进行弥补亏空,改革向医疗行业的深水腹地是必然的选择。但极端的行径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而当抗肿瘤药物也开始像抗生素一样逐渐实行分级管理,蜂拥而入肿瘤赛道的人员和企业,会经受怎样的冲击?2021年又颁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更加严格限制资本狂热助推下的肿瘤治疗领域的无效竞争,更加洗牌药企和从业者。
 

最核心的图先放

——肿瘤药物指导原则——
随着集采,分级诊疗,按病种付费等医改政策的陆续落地执行和扩围,传统的医药营销模式不断受到冲击,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在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科技创新大方针引领下,肿瘤免疫治疗如火如荼地开展,相较于慢病,罕见病等病种,肿瘤领域有更多的红利空间。但随着国内各企业疯一般地上马PD-1项目,特别是此次PD-1医保谈判后,虽然价格与当初预期的要高一些,也从中可以窥探出国家还是鼓励创新研发的。但每个靶点的窗口红利期也就最多2年左右。后续还未上市的PD-1最好是在临床试验阶段就开始尝试联用,冲击现有各癌种的一二线标准疗法,尚有一丝生机。但对于这种盲目的扎推的研发,应该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一众Biotech企业,这个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肿瘤领域来说,改革势在必行,相较于慢病领域,步伐虽然慢,但绝不会缺席。
2020年
 


2020年12月29日,《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正式发布,涉及24个瘤种、115种肿瘤药。
 

随着国内医药研发实力的增强,特别是海归科学家及本土学者的有力助推,具有国际视野的Biotech企业也纷纷通过自主研发,license-in,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有利加速了本土肿瘤药物的研发速度。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药,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就需要提到议程上。所以,才有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颁布的动力。

该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在药物推荐方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患者治疗意愿和疾病预后等三大要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指导原则也进行了按系统用药的详细阐述。在此不再罗列。重要的有两点: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须遵循药品说明书,不得随意超适应症使用;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权应当仅限于三级医院授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这两点与抗生素的管理何其相似。至于有人问,现有的说明书落后于临床研究进展,病人不能等,在现实应用过程中,超适应症用药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指导也明确规定:

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循证医学证据采纳根据依次是:其他国家或地区药品说明书中已注明的用法,国际权威学协会或组织发布的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国家级学协会发布的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等。

证据级别由大到小,也为企业及从业人员指明了努力增补证据的方向。随着医保的进一步承压,斧头肯定是要砍向费用占比高,民众呼声高的肿瘤药。分级管理及严格监控,势在必行。专业化推广将是唯一的出路。

 

2021年

2021年7月2日,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并指出: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 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 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 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 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一时间行业震动,各种解读都有,错杀论,过度慌张论,甚喧尘上。但毫无疑问的是,《原则》的出台,将对于一众擅长me-too创新的药企敲醒警钟,究竟是伪创新还是真创新,核心参考要点只有一个:患者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获益。原本这就是做药人的终极追求,价值回归的时代主旋律,谁能逆历史潮流呢?当年一致性评价政策出台,也是各种声浪起,但最终也执行了,无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上述提到的内容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其实也早就应该预料到。因为FDA已经公布了双抗的研发指导原则,为了纠正大量上马的双抗,建议与K药进行头对头,优效才能获批。我国CDE在政策改革领域,一直是与FDA不相上下的。此次更是推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也是鉴于当下的临床诊治现状,从患者获益伦理本身出发,这个指导原则的出台,是有利患者本身的,也是临床试验的本意。但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做me-too的企业,无疑是当头棒喝。
 

以肝癌为例,对照组是千年不变的索拉非尼,当然,在晚期肝癌领域,索拉非尼还是非常能打的,一系列之后获批的靶向药物,真正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的没有,只有罗氏的“A+T”组合,也就是阿特朱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是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的,获批晚期HCC一线适应症,免疫单药止步晚期HCC 二线,甚至被FDA收回了一项因为快速审评而通过的适应症。信达的双达组合也刚获批,由此,后续想获批晚期HCC 1L的适应症,对照组自然从伦理上考虑,就得选择更优的免疫联合靶向组合方案,而不是索拉非尼。
 

以点带面,对于行业的创新度要求更高了,对于临床试验的设计,更是提出了非常强的要求。

有关此方面的内容,之前多篇都有谈到,一张图片汇总。
 

 

 

 


 


抗肿瘤药物像抗生素一样分级管理,严密监控,专业化推广势在必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