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聋哑孩子,怎么抚养康复?
导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然而,当一个家庭面临孩子聋哑的现实时,这个摇篮似乎变得狭小而无法舒展。然而,在接受现实、拥抱挑战的过程中,家庭可以创造幸福。以下是一个妈妈的经验分享,她的家庭与聋哑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教育,收获了幸福和成长。
“4年前儿子被判定为重度听力损失,虽然大夫用了很专业的术语,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解释,并安慰我,但我还是无法接受“聋哑”这个词。从此,我们一个正常的家庭与听障缺陷有了无穷无尽的交集。”
孩子被诊断为聋哑,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妈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看着幼小的儿子,无法感受声音,只能对肢体语言做一些茫然的回应,全家人看了都心疼的要命。”然而,面对现实,她没有放弃,选择面对和接受。她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听取了专家和医生的建议,找到了合适的助听器,并积极推进语言训练。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希望,也为他未来的康复奠定了基础。
妈妈强调了家庭的统一和支持的重要性。她说:“全家人的意见一定要统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把矛盾摆出来争吵,这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于聋儿的康复,专业知识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家人的理解和鼓励,特别是父母的乐观心态和积极情绪,能够在孩子的心理上起到巨大的正面影响。
孩子已经读小学了,成绩优秀,性格开朗,这是妈妈坚持的结果。为了让孩子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缺陷,他在第一天开学时大胆地告诉同学自己的情况,并提醒大家在交流时大声一点。这种坦诚和自信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孩子逐渐习惯了自己的特殊状况,并凭借出色的抗挫折能力,超越了同龄人。
妈妈强调了家庭在塑造孩子心智发展上的重要性:“到上幼儿园年纪后,孩子一定会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与其被别人用打击的方式提示,还不如提前由父母告诉孩子这个结果,提前做好强大的内心抗挫折能力培养。在家里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来对待,既不娇惯也不放纵。”这种正常化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在家庭中他是被接纳和支持的,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这些年来,这个家庭付出了许多努力,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而这些努力和奉献并没有白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用健康和积极的态度回报了家人。他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品质,情商也超出同龄孩子,没有交际沟通的障碍。尤其在面对歧视的眼光时,他表现出了高超的抗挫折能力。这一切都得益于家庭给予他的支持和积极的家庭氛围。
妈妈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的乐观心态的重要性:“非常庆幸,我的儿子没有被迫送到聋哑学校,并使用手语作为唯一的交流方式,那是我无法接受的结果。”她认为学会接受现实、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幸福。当家庭对孩子的特殊情况保持积极态度时,孩子也能够感受到家庭对他的支持,从而培养出更强大的内心。
在这个家庭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家庭成员需要保持积极的乐观态度。不论孩子的特殊状况是什么,家人应该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不要因为自己孩子是聋哑儿童而在公共场合表现紧张或尴尬,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爱和支持。同时,家庭的统一也至关重要,要保持一致的态度和行动,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矛盾和争吵,以免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
其次,适合的教育方式对聋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家庭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家庭的教育方式。然而,妈妈的经验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平衡。硬件方面,如听力补偿和语言训练等是孩子康复的基础;而软件方面,即家庭的心理支持和包容,让聋儿感受到在家庭中他们是正常的孩子,至关重要。
最后,语言康复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让孩子能够听到声音只是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开口交流的能力。通过与孩子的交谈、亲子互动和参与各种语言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语言沟通上不受限制。
家有聋儿并不是末日,反而是一个家庭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