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笔记八: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第八章.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
一.简要介绍
至今(2023.7.27)健在。詹姆逊是一个典型的精英的学园级的左翼知识分子,也算是一个成就颇多的明星学者,涉猎广泛,且思想内容跨越多个维度,于是依旧只做简略介绍。197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是对于卢卡奇以来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的回顾,并且尝试通过德国的思辨传统来对抗当时的英美新批评的实证主义的分析方式,并最终提出了一个概念:辩证新批评。1972年出版《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1981年出版《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指出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可以视作是一种政治无意识,尤其是所有的叙事文本都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这就意味着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其根源。这三本书称作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部曲。此后,詹姆逊的研究开始走入后现代。1984年创造《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被誉为詹姆逊进入后现代主义的“宣言书”。1985年詹姆逊前往中国讲学,持续将近三个月时间,对中国学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期间内容被整理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6年出版《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哲学》(后殖民主义分析的范本)。1988年《理论的意识形态》(17篇论文集)。1998年《文化转向》(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中最好的一本书)。2003年《单一的现代性》,此后大抵没有重要著作发表了。2015年重返北京,发表演讲。
二.《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首先对卢卡奇的《小说理论》进行分析。卢卡奇的《小说理论》中有一个观点,认为小说(不确定性,碎片性)这个文体的本质是对史诗的替换。詹姆逊指出,这个观点思路对,但也有些问题,问题在于卢卡奇试图建立一种“类型学”,即将小说视作一种形式,然后再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形式,形式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但是卢卡奇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过于关注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中,詹姆逊特别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这个观点是从黑格尔那边学来的。黑格尔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切艺术形式(整个世界)的演变都采用辩证法(由绝对精神推动),因此詹姆斯提出内容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因此不能将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内在形式,即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存在的一个遵循自身发展逻辑的内容。有时创作者能感受到的,情节必须朝某个方向发展的倾向,即为作品的内在形式。
三.《语言的牢笼》
1.对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
詹姆逊首先谈论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而提到索绪尔。索绪尔所创造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优点,在于其创造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从而使得人们摆脱了经验论。而其局限性在于,当他以二元对立开始分析时,其背后就体现出了一种非常武断的判断,最明显体现在共时与历时的分裂。在索绪尔语言学中,意义只和共时有关,和历时没什么关系。整个索绪尔体系的分析框架都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展开的,而这种对立是否可靠就成为了很大的问题,而詹姆逊认为索绪尔的判断显然武断。
2.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俄国形式主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陌生化”,陌生化肯定是有优点的,它很好的区分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但当涉及到为什么要进行陌生化,为什么要区分陌生化和自动化的概念等等问题时,詹姆逊指出这是为了建立文学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即树立文学的独特性(与合法性)。当我们区分或者说分析陌生化时,我们其实建立了一套等级制度(因为陌生化成为了文学语言的标杆,越陌生就越文学)。(顺便一提,陌生化某种意义上开阔了文学史的一个新的维度,即形式的演变史。文学的发展本质是语言的陌生化的方式的发展)詹姆斯在反思俄国形式主义的问题的过程中,指出了其最大的局限,也就是“陌生化”这个概念。传统观点认为语言的形式就是陌生化,但是陌生化仅仅是形式问题吗?考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以觉不新鲜”,不难看出陌生化必然会有一个历时性的维度,而它在俄国形式主义中被忽略了。
3.对结构主义的分析
结构主义关注的是形成的系统或文本的建立模式,尤其强调整体性。詹姆逊对结构主义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指出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多多少少还停留在一种静态的层面上。比如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矩阵分析《老人与海》还算简单,但是分析《红楼梦》时就遇到了麻烦,最终只能通过切割成片段进行分析,但这种片段式的切割是否合适,是有待考究的。于是詹姆逊提出寻找一种新的分析方式,即辩证批判(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
①强调文本的作用,且对于文本的阐释必须从所谓的主导符码出发。
②虽然存在主导符码,但是多样性阐释是允许的(“每一次阐释背后都是一次重写”)。
③必须要结合社会背景
④强调总体性观念
四.《政治无意识》
叙事是一种社会象征。讲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讲,都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詹姆逊首先提出了历史主义的困境问题。历史主义即为将历史看做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人类活动,并且坚信这种活动是客观并且可还原的。但詹姆逊指出,如果认为人类存在的历史是可还原的话,就必然会面对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历史。历史有一个特点,即不在场性。而因为其不在场性,使得还原历史必须通过叙事和文本。但文本叙事可靠吗?解决历史主义的困境的方法,在他看来,有以下几种。
①文物研究
叙事不可靠,但是物体是可靠的。但问题在于这种行为遮蔽了现实本身。只能拿一些物体来反映现实,而无法真正展现现实。
②存在论的历史主义
历史是一种体验,不存在客观上的事件,只有主观的体验。历史的目的根本不是去恢复客观的现实,而是去创造新的历史。其弊端在于很容易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或者历史相对主义。
③结构类型学
某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历史分为表层和深层结构。表层东西永远是现象,而深层往往是超脱固定时间的本质规律。还原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表象,而是挖掘历史的本质规律。但是问题在于,现象是多元的,而本质相对而言是单一的。这种多元化和单一化往往是有些冲突的,挖掘本质真的有可能吗?
④尼采式的反历史主义
历史根本不存在。
五.寻求政治无意识
一方面,詹姆逊认为政治是无意识的。另一方面,无意识是政治(无意识在这里显然借用的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欲望)。非常粗糙的,可以认为政治无意识是意识形态。政治是无意识的,指的是文本当中通常会存在一些被掩盖的,被改装的某种无意识。无意识是政治的,指的是因为文本往往体现为一种幻想,而文本的幻想体现出了某种集体性的无意识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