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耗资12亿元,历经22年建成,为何将向全世界开放,与美国共享数据值吗?
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斥资12亿元,100多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投入历经22年才建成,然而就在美国天眼彻底崩塌之后,我国宣布中国天眼对全世界开放,并共享数据。本是独占鳌头的好时机,为何中国此时选择了向全球开放?这样做有什么利弊?与美国等国分享数据是否值得?

本文准备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1、 美国天眼取得了那些成就?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建于1963年,口径305米,在中国天眼建成之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作为美苏太空竞赛的一部分,美国天眼不但可以接收信号,也可以发送信号,是以“外星人搜索项目“而闻名世界的。
与给宇宙拍照,搜寻肉眼可见星体物质的哈勃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主要是用来搜索宇宙中的电磁信号,其理论基础就是1959年Nature上的一篇论文《搜索星际通讯》,文中叙述了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创新的描述如何在1420MHz频率附近搜索外星人,也以此区分“自然天文射电信号“和”非自然信号“。

美国天眼存续的70年里,有没有发现外星人不为外界知道,但是它有数不清的成就,学界列举了“10大最酷成就“,举世瞩目,总结来说:
1) 发现了一些星体的规律性,揭开了很多未解之谜。
发现恒星死去之后还会继续旋转,将无线电波向灯塔一样扫过宇宙;老脉冲星可以重生和自旋;发现水星旋转周期是58天,两极上有冰的存在;获取了火星表面的雷达图相,显示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证据;发现重复的无线电射线暴和时空涟漪;
而最为重要是的发现了脉冲星的很多特性,不但为寻找宇宙起源、演变历史提供证据,还为深空探索提供有力帮助,其发现某些脉冲星持续稳定发射电磁信号,可以为星际旅行提供导航服务。

2) 首次给外星人发人类信号。
1974年11月,阿雷西博天文台首次向外太空中30万个恒星星团发射无限电信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它将地球的生命数据诸如人体简图、DNA成分、太阳系示意图等信息,以二进制编码方式发送了出去。尽管霍金曾对此严重警告,但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并未因为他的担忧而终止。
2、 中国为什么建天眼?
我国的天体物理起步较晚,如果说当年1g月壤欧阳志远院士获得了研究月球的方法和愿望,“时代楷模”南仁东院士的当年的愿望就是中国能在天文学上有一席之地。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们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更加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此时我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一个信念在南仁东心中回荡:“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这一试就是23年。南仁东放弃国外300倍高新,面临着工程项目难度大,无成果,写不了论文等问题,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踏遍中国,终于在391个备选洼地选贵州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12年里他用脚步丈量着大好河山。
终于在2007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是边干边学,搞定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岩土工程等开创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仍记得南仁东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世人评价南仁东:“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新华社《“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2017年9月15日,因罹患癌症,南仁东永远地离开了。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中国天眼FAST建成之后,成为了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比美国天眼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天文科学应用价值巨大。
1) 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2) 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作为“子午工程”的非相干散射雷达接收系统,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3) 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中国天眼自调试开始就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首颗脉冲星的发现带来了宇宙深处的声音,“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CRAFTS)”发现新高色散快速射电暴……FAST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人类的宇宙观,围绕其自身的既定科学目标,和包括快速射电暴和系外行星的射电探测在内的研究。

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 中国开放天眼有何利弊?
中国天眼作为国之重器,在2021年将正式向全球开放,将给国外科学家提供10%的观测时间。这让人很多人费解:我们斥巨资,苦心这么多年建成的全球最大天眼为何提供给外国?分享给坐收红利的美国我们是不是吃亏呢?
实际上就在曾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科技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坍塌后,全球的目光不断的聚焦在中国天眼上,而中国一直也坚持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进行深空探索。
针对为什么开放这个问题,中国天眼总师姜鹏是这样回答的:“FAST作为大型天文观测设备,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合作的态度,有利于汇聚全球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使天文科学成果更多更好地产出。“
同样,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我们提出资料共享计划,也正是我们的态度,那么这样做有何利弊呢?

首先,有助于人类一同探索外太空,探求宇宙起源。一方面我国的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还在成长期,顶尖的不多,需要和外界互通有无,将10%的时间拿出来共享,有助于形成智慧共同体;另一方面,首先提出问题,有助于占领制高点,形成集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也有助于我们的科学家成长。
其次,大科学装置不可能永远领先。我们只有抓住“中国天眼”灵敏度领先的窗口期,做好战略规划、项目遴选和数据公开,才能激励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效能,促成科学成果产出的黄金期。
最后,中国倡导的国际合作项目“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SKA建成后,将比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灵敏度提高约50倍,巡天速度提高约10000倍,将帮助人类填补对于宇宙基本认知的空白。它会将新建并且将全球的射电望远镜串在一起,形成矩阵,那个时候中国天眼将是实力担当,中国天文物理学也将跻身世界前沿。

科学无国界也许在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在我们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垒砌城墙,挖下护城河,无疑是将自己禁锢起来。共享是相互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宇宙,将会收获更多。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美国也愿意分享数据的话,共享中国天眼也未尝不可。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凭借中国天眼,建立以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规律和特性,建立“宇宙导航系统”,从而实现自由的星际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