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晒背究竟是对还是错?

中医门诊实录

“朱医生,我很怕冷,现在三伏天能去晒背吗?”病人问。
“……,你到户外活动可以,特意去晒太阳?没必要呀!”我说。
“可是朱医生,现在都流行三伏贴晒背,说可以排寒气,不是吗?真的不行吗?”病人追问。
“你的体质是真的不行。”我说。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众多的新型养生方法,有些是符合中医和西医的科学理论的,而有些则是违背常理的。但老百姓似乎都是对有违常理的论调更感兴趣,并且只要是与自己以往的认知相违背的一概接受,就如自媒体博主们的开篇第一句话“这个视频将颠覆你的认知”。养生新观点层出不穷,但是否有理可循,有章可依,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六淫致病

三伏天晒背看来似乎是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如此。中医的众多典籍中并未记载三伏天晒背养生,以《黄帝内经》为例,全书并未有记载这种养生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大家有可能会把三伏贴与三伏天晒背混淆起来,三伏贴是在夏日用中药敷贴与特定的背部穴位来治疗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方法,与背部晒晒太阳养生相去甚远。
中医把大自然的致病因素归纳为六种邪气称为六淫,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其中“暑”是外邪的一种,关于暑邪伤人致病的情况《黄帝内经》中却是有诸多记载。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以上只是《黄帝内经》中关于暑邪致病的很小一部分记载,所举例子只想说明中医主张适度寒热才是养生的法度,极端的大热大寒都不是对身体有利的。
寒气与正气

晒背的人有说晒背出汗能排人体的寒气,人体的寒气湿气可以通过出汗排出体外,这里几个被混淆的概念。
中医有“汗法”治疗外感病,但均中病即止,汗法不会运用来养生,因为汗法是对人体正气有损的治疗方法,体弱的人反而需要避免用汗法治疗。
《伤寒论》第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论》第八十三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伤寒论》第八十四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伤寒论》第八十五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伤寒论》第八十六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㫬。不得眠。
《伤寒论》第八十七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伤寒论》第八十八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伤寒论》第八十九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汗法禁忌的一部分条文,发汗不是排寒气和湿气,是会损伤人体正气的。因此运用被动的方法迫使人体出汗都是治病时不得已的手段,而非常规的养生方法。
我写的新书
《我想问中医——100个实用中医小知识》现在全网有售,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参考,谢谢!
夏季的养生

以上我引用了大量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记载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流行的说法并一定是正确的,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现代人长期处于空调的环境,虽然没有接触到暑气但也饮用饮料冷饮来祛暑,这样的情况下有人觉得晒背能改善怕冷的情况。但解决问题需要针对问题的根结,即治病求本,如果空调和生冷的食物导致了畏寒,那不是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寒冷的环境和生冷的食物吗?一边待在空调房里避暑,一边晒背祛寒,那不是等于一边喝毒药,一边喝解药吗?
有些人说工作环境无法避免空调,那么这一部分人是可以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有太阳光就晒晒,阳光太烈就树荫下躲一躲,微微出汗即可。刻意跑到太阳下晒背我认为是有害无益的,夏天的太阳是带有暑邪的,多晒引起中暑可就得不偿失了。
有些人说我不是中午去晒,我是清晨和傍晚去,这里其实还是有另外的问题,背为人体督脉的位置,最易受到风邪寒邪的侵入,感冒的人都会有后背发凉的异常感觉就是背部阳气受邪的一种表现。背部晒后出汗如果遇到凉风则寒气反而进入人体,这不就是无用功吗?如果一定要我给一个意见,我认为按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晒大腿小腿和脚倒是比晒背的副作用更小,当然我还是不推荐大家三伏天跑太阳底下去做所谓的“养生”。
朱氏内科非遗传人又来总结啦!

我发现对于社会上明显反常的错误中医理念,大部分的中医人都不直接发表意见,好像默认了这些错误的观念。其实长期没有人把正确的观念传达给老百姓,那久而久之错误的就变成正确的了,因为老百姓只听到一种声音,无从分辨。
因此我觉得作为中医医生,朱氏内科非遗的传承人至少还得把明显对人体有害的错误观点给指出来,让大家至少能有兼听则明的机会。以上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海上中医 皭庐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