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来》:告诉观众叛逆与恋情不是青春的全部

由台湾导演陈正道执导,张子枫、吴磊主演的青春电影《盛夏未来》,与《青蛇劫起》、《怒火·重案》构成了今年内地暑期档的主力军。网上盛传的“磊枫CP”让这部电影还未上映就赚足了眼球,在获得良好的宣发效应之后,影片提档两周与观众见面。

然而,满心欢喜去磕糖的观众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影片结局吴磊与张子枫并没有在一起,而这仅仅是因为吴磊瞒着一个“小秘密”,这个情节让之前一切恋爱的心动感觉,瞬间变成了逢场作戏的欺骗,让子枫妹妹从暗恋成真一下子沦为“同妻”(男同性恋者的妻子,据统计这一群体不在少数,2018年金马奖提名影片《谁先爱上他的》有聚焦这一人群)。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宣发,实在是会让顾客胃里翻江倒海,不禁让人联想起《地球最后的夜晚》那堪称影院恐怖袭击的“一吻跨年”,让多少情侣在睡梦中忘记接吻。

但是,抛开宣发不讲信誉的操作,这部影片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如果我们放下CP粉的观影预期,认真审视电影本身,我们会发现这可能是近年来最优秀的国产青春电影,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它真正做到了聚焦当代年轻人的校园生活与青春悸动,为内地院线填补了市场空缺,也为国产青春片制作树立了标杆。它告诉观众:叛逆与恋爱不是“青春”的全部,“青春”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如果要评选最佳国产青春片,或许很多人都会选择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部队大院的孩子仿佛拥有全世界的时间,在那晒得人眼发黑的阳光下,恣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于是我们发现,如今已成庸片代名词的国产青春电影,曾经也是那么动人。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曾拍出过极好的青春片,但这些影片的成功却很难被复刻,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十分具体而又十分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上的(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工人下岗潮等)。新中国社会的更迭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到了和平发展的21世纪,没有了宏大历史背景的支撑,国产青春片也由此失去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两部电影票房丰收之后,国产青春片开始扎堆出现,并且大都延续这两部的剧情模式:总是讲从校园一直延续到而立之年的恋情纠葛,也催生出“打架、早恋、堕胎”这样的类型标签,常常被称作“疼痛青春片”,剧情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言之无物。这些对市场热点的盲目投资,也很快受到冷眼,尽管有刻意回避狗血剧情的青春片(如《青春派》《少年班》等),也难逃套路化设计的窠臼。

近年来,国产青春片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市场群体开始向更年青一代转向,他们更关心的是更有活力、更真实的校园生活,聚焦当代学生们在应试压力下的情感状态,学校、家庭、未来,在爱情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这样的需求催生出了《闪光少女》、《狗十三》、《过春天》、《少年的你》等反响热烈的影片,这些电影从宏大历史撤出,转而关注微观而多维的生活层面,为国产青春片塑造出了新的样貌。但是这些影片,总是需要依靠社会热点来驱动,故事也稍显具体特殊,属于类型片的“特化”或者“混搭”,青春片的类型元素受到了挤压。国产青春片找到了另一个抓手,但还是不能直接处理好青春主题,未免有些避坑落井了。
《盛夏未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定式,不依靠历史背景也不追逐社会热点,而是描绘当代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真实样貌,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人际交往,如何应对家庭与学业的压力,如何去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如何探索情窦初开的性心理,如何与逆反任性的自己和解。这样的青春片才能给予这一世代的孩子以真正的共鸣。

在美国,这样的青春片被称作“成年片”(Coming-of-Age),像《壁花少年》、《伯德小姐》、《爱你,西蒙》等都是优秀代表。影片重点就是关注即将成年的少男少女,他们的烦恼、他们的抉择、他们的困闭与他们的敞开,青春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更多人的青春是细水长流、缓慢而茁壮地成长起来的。这些电影的观感细腻而不做作,年轻而不幼稚,以一种十分有活力、十分清新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最终要完成的不是恋爱的告白,而是少年们解决了生活的烦恼,克服了心中的困境,走向了新的人生阶段。

不得不承认,在国内,“成年片”实在缺少一些土壤,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与家庭模式都与欧美大相径庭,我们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拥有大把的时间,我们甚至缺乏社团活动与校园舞会,早恋则永远是被打压的对象。要想故事发生,总得把家庭与学校排除在外,而单薄的情感线索又很难演绎得很丰富,这就导致了国产青春片较长一段时间没能进入下一个世代。
《盛夏未来》却做到了把家庭与学校能动地纳入到剧情中来,并且在家庭、学校与男女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我们能看到父母对待早恋的不同态度,看到同学们的起哄与议论,看到老师的耐心劝阻;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段校园恋情让母亲回忆起自己的叛逆青春,在释然之后勇敢面对自己的婚外恋情,同学们受到鼓励也做出大胆的举动,老师也并不是铁石心肠,她也对应试教育有苦难言。这种学校与家庭对恋情的作用力与恋情的反作用力,实在是难得一见的闪光点,这也是影片真实丰满的重要原因。

《盛夏未来》另一个脱颖而出的特点,是它把握住了当代年轻人的交往状态:那种想与人发展亲密关系,却始终提防着尴尬所以保持着距离,因而总是在被动地等待的状态。身为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更愿意在社交网络上表露自己,而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感情就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能突破这一阻力的就是执着与理解,影片中郑宇星邀请陈辰拍视频、唱歌,她都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但是她没有想到郑宇星很有心地经营着她们之间的关系;而且郑宇星总能识破她的伪装,让她能够无所顾忌地袒露心声。这样的交往状态,即使不是恋情,也足以让人憧憬向往了。

终于,我们谈到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点:为什么郑宇星明明是同性恋,却要装作直男与陈辰谈恋爱?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这种类似“灵魂伴侣”(soul mate)的关系,不是所有亲密关系都是恋情。郑宇星从一开始就是被突然拽进这个关系的,而他又一下猜中了陈辰的心思,实际上这是他为了挽回颜面的无心之举,没想到这变成了陈辰内心感情的一次印证。之后的所有举动,郑宇星一直怀揣着“帮同学解围”的心态在做好事,这些事在陈辰心中一次又一次地无心插柳。那首remix版本的《拥抱》,是一个有心人为好友送上的生日礼物。

代入陈辰的视角,这些当然是令人心动的恋爱时刻,但是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事出有因”的。郑宇星不止一次被陈辰说“幼稚”,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感情有着倔强的执着,却对别人的感情视而不见。这是陈辰对郑宇星在感情上天真木讷的嗔怪,也相当于在帮观众敲打这个榆木脑袋。——其实在青春期里,比男生早熟的女生们,往往都会有相似的经历。

当然,郑宇星最令人火大的不是这点,为什么他不告诉陈辰自己是同性恋才是重点。关于这一点的解释,我们可以参考陈正道的前作《盛夏光年》。在这部“三人行”电影中,男主角康正行被女主角杜惠嘉追,但康正行却喜欢自己童年时的密友余守恒,后来守恒与惠嘉在一起,正行不知道该成全朋友的幸福,还是向他表露真心。康正行所面对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改变性取向却不能的扭曲心理,于是他在两人之间来回摇摆。

另一部台湾电影《蓝色大门》也是相似的架构,女主角孟克柔也在同性与异性之间徘徊,她喜欢自己的闺蜜林月珍,林月珍喜欢男生张士豪,在帮助闺蜜追男生的时候,孟克柔与张士豪做出了亲密举动,可是她发现自己终究还是喜欢女生。张士豪应该会比陈辰更加摸不着头脑,在片中他直接质问孟克柔:那你还要跟我去约会,那你还要牵我的手,那你还要我吻你?孟克柔回答道:“我总以为如果我过了和男生接吻这一关,我就不是了。” 这样的回答,虽然让人无奈,却也足够真诚了。

《盛夏未来》里郑宇星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与陈辰接吻之后,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能喜欢上女生的事实。许多观众之所以忿忿不平,是因为他们预设了郑宇星明确并笃定了自己的性取向,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我们,性心理是动荡不安的,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过程。郑宇星或许也想喜欢上陈辰,他的性取向出现过动摇,而且他的父亲是非常不满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的,这也是他最后下了重手的原因之一。郑宇星也想改变自己,但他最后选择了正视,正视这段名存实亡的关系,正视自己无法喜欢上女生,他的三观由此获得了稳定。对性心理的探索,对恋爱观的确立,这恰恰是很多电影没有呈现的“青春”的题中之意。

那么陈辰是不是被渣男利用的苦逼第三者呢?其实对自己被利用的怀疑,陈辰比观众醒悟得更快。显然,陈辰在最后收获了真正的快乐,她得到了郑宇星的回应,无论是答应还是拒绝,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因为郑宇星让她释怀,让她与自己的谎言、自己的任性、自己的不甘和解,让她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他们之间的情感,并不是只用恋情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种彼此成全、彼此救赎的双向奔赴;况且,感情上的事,从来不应该追求一定有回报,如果“喜欢”这件事一定要建立在有回应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喜欢”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情感索取,甚至是道德绑架。
在与郑宇星一次又一次地互诉衷肠之后,陈辰终于能够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接受在一起的人不一定彼此相爱的事实,同时她也懂得了“爱”是一个比初恋、比婚姻更博大的词,虽然不是每段“爱情”里的人都可以两情相悦、长相厮守,但没有了“爱情”,爱依然可以存在,爱能够化解心酸、能够包容分歧,爱能够让彼此更完整、更坦诚。能够领悟到这一点,何尝不是完美的“青春”。
《盛夏未来》的部分观众反响,暴露出内地市场青春类型片的匮乏,也暴露出部分观众内心对“青春”主题的狭隘理解,甚至是对亲密关系、对爱的残缺体认,反过来也更彰显了这部影片的重要性。观众很难想象,一部主体不是校园“恋情”的青春片——这正是《盛夏未来》要告诉我们的,在影片最后,“恋情”已经不重要了,郑宇星与陈辰都已经度过了这个盛夏,抵达了“未来”,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不应该再原地踏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