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唐朝的龙?
可这样的神兽到底长什么样子,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形象呢?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铁芯铜龙。

鎏金铁芯铜龙高37厘米,重2780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安南郊草场坡的一处建筑工地上被发现,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残损十分严重,长期深锁库房。
根据它的名称“鎏金铁芯铜龙”,我们能明白它是由金,铁,铜,三种金属构成。
用铁铸芯,然后用青铜铸造龙身,表面通体鎏金。
龙身弯曲成“S”型,大嘴张开露出锐利的牙齿,双目炯炯有神,前爪用力抓地,暗藏着无尽力量,后肢与细长的尾巴悬而未落,飘逸与力量定格在这一瞬。
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这是一条唐代的龙,其造型风格与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鎏金银碗底部的龙纹完全一致,与唐代铜镜上的龙纹也颇为相似。 龙的形象成熟于汉代,盛于隋唐时期,这件鎏金铁芯铜龙可以说是经典之作。 龙以曲身飞舞从天而降的姿态,给人以轻盈愉悦之感,却又不失大气磅礴的非凡气度,将龙这一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构神灵动物做的活灵活现。 龙在唐代作为帝王的象征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大多具有镇邪、祈福的意义。
这对鎏金铜龙气度非凡,应当是皇室贵族所用,但关于这条龙的用途,有镇宅、装饰构件以及宗教仪式祭品等几种说法。
这对鎏金铁芯铜龙为目前所仅见,暂时没有其他相同资料参考,其用途有待进一步科学考古来研究证明。
可能有以下几种用途:
1.镇宅?
今草场坡一带为唐代长安城永乐坊所在地,永乐坊为唐长安皇城以南第四坊。
据《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其坊位于京都中心,达官贵人府邸相望,唐玄宗时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
《唐两京城坊考》引《常侍言旨》记载讲,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
一个月后,法师又讲,其地被取土,恐有祸事。铜龙出土时有一对,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由此推测,鎏金铁芯铜龙可能是张说府的遗物。
2.装饰构件?
另一种猜测认为鎏金铁芯铜龙是装饰构件。唐代文献记载有铸造金属瑞兽作为宫殿中建筑构件或车饰构件,如武则天在洛阳的天宫屋顶铸造朱雀,下有盘龙支撑。
《旧唐书》卷四十九《舆服志》记载皇帝銮舆有“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之语。
而在铜龙腹下底部有残留物突出,经观察为方柱状,推测龙腹下可能有柱锥状物插入车构件或其他装饰构件中,所以该龙也可能为车饰。
3.宗教仪式祭品?
唐代道教还有祭投龙的宗教仪式,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投龙简等物用于斋后 谢天、地、水等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