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六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2023-06-14 17:03 作者:冰山梦678  | 我要投稿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六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1644年4月25日,闯王李自成趁着夜色,大摇大摆攻进了紫禁城。

  闻听此讯,年仅33岁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能绝望自杀。

  直到三天后,李自成的部下才在煤山上,发现了披发覆面、光着一只脚的崇祯尸首。

  临死前,崇祯给李自成留下了一封“血诏”: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

  对此,李自成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故主的悲戚,更有对未来的欣喜,他终于成了这紫禁城新的主人!

  可让李自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自己攻城略地、血战沙场17年,最终却民心尽失、只能当42天的皇帝。

  在这42天里,李自成到底做了哪些“不得人心”的事呢?

  一、让“严肃军纪”成了一纸空文

  进入京城后,李自成立马意识了到治安的重要性,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了一道军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为了安抚民心,他还命士兵四处张贴吿示:

  “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掳掠民财者,凌迟处死”。

  对胆敢违令的将士,这种惩罚不可谓不重。

  李自成虽然三令五申,可还是有人明知故犯。

  一天,两个义军士兵明目张胆抢劫了一家古玩店。

  店老板一怒之下将这两个人告到了府衙,李自成听说后,亲自下令将这二人在示集上凌迟处死,官兵为之震动,之后很长时间,京城秩序如常,百姓们也照旧安居乐业。

  可惜,好景不长,李自成手下有两个非常信任的大将--刘宗敏和李过,这两个人对李自成的军令非常不以为然。

  他们不仅公然违抗军令,还带头抢劫城中百姓的财物。

  百姓们民怨沸腾、对义军也再没了之前的好感,李自成听说后大为震怒,特意召来刘宗敏问罪。

  谁知,刘宗敏竟不屑一顾地说:“我们一起浴血奋战数十年,现在皇帝让你做,兄弟们只得些金银财宝、娇妻美妾,难道还不应该?”

  李自成被怼的哑口无言,他虽然已成了名义上的一国之君,但骨子里还是改不掉江湖义气、流寇习性!

  这,不仅是李自成一人的缺陷,更是整个大顺军的缺陷!

  从文献记载来看,刘宗敏、李过等大将,压根就没有“君臣”的概念,他们在面见李自成时,不仅不下跪,没有君臣之仪,竟直接称呼李自成为“老李”!

  这样的君臣关系,恐怕从古至今,找不到第二个!

  “义军内部派系林立,伪大将如李(过)、刘(宗敏),各自为雄,目无贼主,面称老李”。--《流寇长篇》

  在刘宗敏、李过等人看来,打下北京城,是大顺军将士们拿命换来的,跟只动动嘴皮子的李自成没多大关系,所以,这些人对李自成更多的只是面上的尊敬。

  李自成深知这一点,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即便再愤怒,也不敢真将刘宗敏、李过等人“军法处置”。

  久而久之,李自成立下的军法就成了一纸空文,再也没人愿意遵守了。

  李自成进京后干的第一件事,让京城的老百姓看清了大顺军的真面目,人们对他们的态度由先前的支持,逐渐转为了反对。

  二、薄葬崇祯,寒了明朝遗老的心

  在这件事上,李自成的局限性体现得更为彻底。

  在发现崇祯皇帝的尸首后,李自成贵为大顺军首领,仅拿出两贯钱,命太监买了一副柳木棺材,用土块当枕,草草收敛了崇祯。

  其场景之凄凉,文武百官看了纷纷掩面哭泣。

  “未时,逆贼发钱二贯,遣太监市柳木棺,枕以土块,停于东华门外施茶庵,覆以蓬厂。有两僧诵经,老太监四五人;王太监极薄一棺,亦在其旁。百官莫敢往哭。”--《明季北略》

  襄城伯李国祯与兵部郎成德,实在看不下去,就联合群臣向李自成上疏,请求厚葬崇祯皇帝。

  李自成满口应允,但也只是给崇祯皇帝的棺材外加涂了一层红漆,给崇祯重新换了一套衣服,让他头带皇冠、腰束玉带、脚穿金靴入葬,而已。

  由于崇祯生前没有建造陵寝,李自成也舍不得花钱另造。

  最后,只能将大明崇祯皇帝与周皇后,草草合葬于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中。

  “以丹漆殡先帝,点漆殡先后。加帝翼善冠,衮玉渗金靴;后袍带亦如之。……草草掩葬,凡从逆官往拜,贼亦不禁,然至者甚少。”--《明季北略》

  由于李自成下发的经费不足,昌平县官员只得联合当地乡绅,捐了200两银子,这才购齐祭祀用品,给了崇祯最后的体面。

  崇祯,作为大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无亡国之行,却有亡国之命”,本就颇受百姓和百官们同情,再加上,他的葬礼如此草率,更加重了人们对这位皇帝的无限感怀。

  与李自成的做法截然相反的是,清军入关后,不仅以隆重的帝礼,重新改葬崇祯于思陵,还诏令天下臣民,为崇祯服丧三日。

  两相对比之下,更显得李自成气量狭小。

  就在百姓们对李自成议论纷纷的时候,李自成又自毁长城、发布了一条“自毁长城”的诏令:

  所有勋戚文武官员,都要在本月21日上朝,愿意做官的,“量才擢用”,不愿意做官的,可以“听其回籍”,想回家就回家。

  原本,这是件好事。

  然而,当文武百官兴冲冲地来到大殿时,却发现被骗了。

  李自成不是给他们官做,而是想让他们掏钱“助饷”。

  三、威逼官员捐资助饷,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

  让官员自掏腰包助饷,这事不止李自成一人干过。

  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崇祯皇帝也曾召集群臣捐款“助饷”。

  谁知,内阁首辅陈演、国丈周奎等人率先表示家无余财,无力助饷,崇祯面前的大红人都这样说了,下面的官员纷纷捂紧了钱包,谁也不愿出头“为君分忧”。

  崇祯皇帝低三下四、给官员们说尽好话,最后只换来了20万两饷银。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李自成别出心裁,压根就没给官员们拒绝的机会。

  为此,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分派“助饷”金额。

  李自成按照官职的大小,专门制定了一个“助饷”的标准:

  “内阁十万,部院、京官、锦衣卫将帅七万,科道、吏部郎五万、三万、翰林一万,部曹千计,勋戚无定数。”

  “助饷”金额少则千两、多则十万,这对官员们来说,无疑于割他们的肉。

  所以,刚开始,愿意按这个标准掏钱的人,寥寥无几。

  李自成也不生气,因为他一早便想好了后招。

  第二件事:官员们要么拿钱,要么拿命。

  为了尽快筹齐军饷,李自成授意李宗敏,赶制出了5000副夹棍,这些夹棍上不仅带有棱刺,还有铁钉相连,手足只要往里一套,骨头立即被夹得粉碎。

  凡是不按标准拿银子的官员,李宗敏就把人往死里折磨。

  内阁首辅魏藻德因拿不出十万两银子,被夹棍夹了五天后,气绝身亡,李宗敏仍不肯罢休,又继续对他儿子用刑。

  结果,魏家倾家荡产,才勉强筹齐1.7万两银子。

  礼部左侍郎丘瑜,从不贪污受贿,是真的家无余财,刘宗敏依旧对他百般毒打,丘瑜走投无路,只得服冰片自杀。

  “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凡拷夹百官……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明季北略》

  国丈周奎受不住刑,主动交了家底,李自成光从他府上就搜出了50多万两白银。

  渐渐地,官员被搜刮地差不多了,李自成就把“助饷”的范围扩大到富商、甚至平民百姓头上。

  很快,满城百姓,家家空室,连日常生活所需的马骡铜器,都被抢劫一空。

  这一来二去,局势就失了控。士兵们不仅劫掠成风,还“奸污妇女,去来无定”,到后来甚至“降官妻妾俱不能免。”

  整个北京城人人自危,大顺在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后,又彻底失去了民心。

  据统计,李自成在北京的这42天时间里,共劫掠白银7000万两,其他珍宝无数。

  后来,李自成撤出北京,这些巨额财宝也跟着不知去向。

  直到今天,李自成的宝藏依然是个谜。

  四、纵情享受、充实“后宫”

  崇祯自杀后,紫禁城里没来得及逃脱的妃嫔、宫女,都成了大顺军将士的“猎物”,这些可怜的后宫女子,要么被凌辱致死,要么被当做赏赐,赏给了有功将士,其中每个将领,可分得宫女30人。

  其中,相貌最为出众的杜氏、陈氏、窦氏,便被献给了李自成。

  这其中,有一个叫“窦美仪”的明朝宫女尤为受宠,李自成还特意将其封为“窦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自成开始沉迷于享乐后,他手下的将士们也失去了约束,大将刘宗敏住进了外戚田弘玉的大宅子,夜夜拥妓畅饮,丞相牛金星进京后也不再骑马,出入改为坐轿,出行的排场比亲王还要大……

  “掌书宫人杜氏、陈氏、窦氏,为自成所取,而窦氏尤宠。号曰窦妃。又有张氏,亦嬖之。自成集宫女,分赐随来诸贼,每贼各三十人。牛金星、宋献策等,亦各数人。”--《明季北略》

  此时的李自成,有钱、有女人、还有手下为自己卖命,开始飘飘然了。

  五、纵容手下霸占陈圆圆、殴打吴襄,彻底得罪吴三桂

  明朝灭亡时,吴三桂身为辽东总兵,手握五万战斗力强悍的关宁铁骑,正在镇守山海关。

  为了争取吴三桂的支持,李自成听说崇祯已经14个月没有发饷了,赶紧命降将唐通送去四万两饷银,并极力说服吴三桂归降大顺。

  吴三桂欣然应允,当即把山海关的统兵权交给了唐通,自己则飞奔回京,准备觐见新主子李自成。

  谁知,吴三桂刚到滦州,就听到了家仆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坏消息:

  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去了,他的父亲吴襄因不愿交“助饷银”,差点被人打死。

  吴三桂顿时怒发冲冠,指天发誓道:“此仇不报,我吴三桂汪为人子!”

  随后,吴三桂掉转马头直奔山海关而去,唐通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吴三桂夺了兵权,囚禁了起来。

  李自成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想招降吴三桂,结果事情做得太绝,反而把吴三桂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六、血战山海关、主力部队损失大半

  眼见招降吴三桂不成,李自成求功心切,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发兵山海关。

  李自成希望能借此打一个大胜仗,好彻底消灭明朝的残余力量,大战在即,李自成本想派大将刘宗敏领兵。

  谁知,刘宗敏十万个不愿意:“一起打下的天下,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

  李自成不愿强人所难,只得亲率十万大军,发兵山海关。

  1644年4月13日,吴三桂闻听此讯,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对手,赶紧修书一封,向关外的清军将领多尔衮求救。

  多尔衮开出了条件:出兵可以,但是你吴三桂必须率关宁铁骑降清!

  吴三桂犹豫不决,他实在不愿降清,背负叛国的骂名!

  4月21日,李自成发起猛攻,吴三桂力战不敌,只得答应多尔衮,正式剃发向清称臣。

  多尔衮随即派出了六万满洲精锐,与吴三桂共同夹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李自成腹背受敌,战况开始急转直下,短短三天之内,李自成就损失了15员大将,八万主力,见败局已定,李自成只得下令撤军。

  落败而逃的李自成恼羞成怒,随即斩杀了吴三桂全家30余口人。

  然而,此举只能让人心更加不稳,李自成本想重整旗鼓、绝地反击,谁知手下将士竟纷纷弃城而逃。

  1644年5月1日凌晨,李自成不愿坐以待毙,只能加入西逃的大军之中。

  至此,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做的六件事,全部以失败告终。

  李自成从北京逃到西安后,又南逃至湖北,最后在逃到通城九宫山一带时,突然暴毙而亡。

  关于李自成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

  有人说,李自成是自杀而死;

  也有人说,李自成是被村民程九伯所杀;

  还有人说,李自成是被当地村民误伤致死;

  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兵败后的李自成,去投奔了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并在此终老,死后葬于青城苇茨湾龙头堡子。

  李自成去世后,他的侄子李过接管了大顺军,大顺政权苟延残喘了几年,最终在清军的大力围剿下,全军覆没。

  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看懂了李自成的兴亡史,就明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可贵之处。

  前期,他以区区“驿卒”的身份起家,靠勇猛、严格的军纪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让大顺军异军突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大明王朝,

  然而,到了后期,他却贪图享乐、任由败坏的军纪和混乱的秩序,将大顺军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究其根源,在于李自成既没有定力抵御外界的诱惑和浮华,他也没有能力建立和维护一个新秩序。

  这样一个领导人带领的军队,焉能长久?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六件事把他送上绝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