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一个小团队?
1.团队目标
没有共同目标的集体不是“团队”,只是“团体”
没有共同目标的集体,只是被迫由于某些原因,物理形态上聚集在一起,而成员却有各自的心思,不可能达到“1+1>2”的效果。
团队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成员凝聚力等一切,都与这个团队制定的目标有关系。而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最需要的就是带领团队,制定出来符合团队现状的目标,以此来提高团队战斗力。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应该是擅长完成目标,而应当是擅长制定目标,优秀的领导者擅长带领团队制定目标。
举个简单的栗子,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主播组队绝大多数打不过俱乐部选手的队伍。
很多主播的一些英雄可以达到国服水平,单论基础操作可能真的强于俱乐部选手,但是他们临时组成的队伍,并没有及时修正目标的意识——有些时候需要抱团拆塔,有些时候需要分兵带线,主播队调整目标的速度慢于俱乐部选手,所以这也是他们整体上逊色于专业选手的原因。
当人心中怀有某种目的的时候,就会非常关注与该项目相关的信息。由此可见,我们的活动极大地收到目的意识的左右。
同理可得,一个团队的活动也极大地收到团队目的或目标的左右。制定共同目标之后,团队成员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所以“能正确设定目标的团队,才是真正优秀的团队”
说了这么多,那目标该怎么制定呀?
再拿王者荣耀举个栗子:
整体目标——推倒对面的水晶,获得比赛胜利
指导目标——从开局尽量建立经济优势,并压制对面发育
分段目标——BP阶段选出强势英雄,入侵野区,抱团抓单,推塔拿龙
从举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吗?什么,看不出来?那就再换种说法:
意义目标:最终团队希望实现的抽象状态或影响;
成果目标:让大家知道通过努力应该取得什么具体成果;
行动目标:让成员知道该怎么做,指明行动方向。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就好懂多了?说的简单点就是——既要让成员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又要知道怎么努力。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努力讲清楚这个问题,帮助到你,然后有收获的你就会给我点赞了。
制定意义目标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团队里面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行动目标这些冷冰冰的数字里面解放出来——人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才会有动力。
就比如令无数大学生“闻风丧胆”的小组作业,我就是通过目标管理解决的
我告诉了我的组员,我们的成绩是在一起的,每个人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会影响到所有人的成绩。为了共同的成绩而努力,这就是我们的意义目标。
我们设想了小组作品最后的效果,作为成果目标。然后以成果目标为依据,按照每个人的特点拆分工作,做了每个人的分工。最后我们的作业是全班完成情况最好的。
在开始工作之前,我还告诉他们在完成作业时要遵守的六个原则:
乐在其中,竭尽全力,专注眼前,敢于挑战,沟通交流,自己完成
这六个原则和共同的成绩就成了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动力,在写论文的时候,想要选择复制一段文字来代替,我就会问自己,这样算是自己完成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在小组的群里面找大家一起来商量解决这个难题。
2.团队沟通(一)
作为领导你是否会遇到以下让你抓狂的时候:
成员无论多么小的事情都会找你来决定;
有些成员越俎代庖替你做决定;
有些事情大家争执不下,你又希望民主决定;
一个工作出现状况找不到负责的人;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成员的成果;
我根据我个人在团队领导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抽象整理出来以下的一些方面,供大家参考。
(1)团队规则的制定
规则是在成员之间协作才需要的,协作程度越高,则越需要制定规则来规范个人的任务边界;
环境变化程度就是对规则的挑战,过度死板的规则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
记住这两个规律,制定好团队的规则,明确分工,也就不会再出现成员拿着芝麻大的小问题来找你的情况了。
(2)谁来做决定
这个问题是我踩得最大的坑!!!这件事处理不好,会让你在你的领导面前抬不起头来。
大一暑假,我作为学校学术竞赛参赛队的领队,和其他同学(基本都是大二的)一起准备报告。在工作进度和分工方面,我太过民主了,什么问题都任由所有人来投票决定,甚至是一些我明知道错误的决定,也没有组织,因为我怕我不能让学长学姐们听我的。
但是要知道——你是领导,你就要对整个团队的成果负责。
所以,在后期我们团队进度出问题,甚至是在一场校内的模拟赛上PPT出了状况,老师找的都是我的,最后我也因此没能在比赛中出场。
切记,所有团队层面的决定都是由这个团队的最高领导来做的,所谓的民主只能是成员参与建议领导做决定,而不是干预甚至代替领导做决定。
当然,因为环境变化程度的影响,成员需要一些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这个范围仅限于他所负责的分工范围。
(3)对成员的评价
团队对成员的分工不同,那么也不能简单的通过完成工作量来评价成员的成果。尤其是像协作程度高的团队,更不能简单的用结果来评价成员。
再举一个王者荣耀的栗子
胜负是结果,评分是过程,这一场输了并不妨碍一个人评分很高。
所以在对成员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协作程度对结果的影响。
3.团队沟通(二)
原则:体现认同感
在沟通的时候告诉他,我理解你,我知道你有什么困难,所以我希望你怎样怎样,这样的沟通方式很显然远胜于直接告诉他我要求你干什么。
在表达认同的同时,你把自己放在了他的角度,他也会认为你是替他考虑的,这样无形之间就拉近了你们的关系,自然沟通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我领导的团队大多是参加某些比赛而组建的,通过跟成员的沟通,总结出来他们在沟通的时候会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安全感,进而难以沟通。
(1)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无知
团队一定要鼓励提问,建立不懂就问的良好氛围。如果团队氛围是嘲笑提问者,那么一个人如果看出来团队的问题,他也就不敢指出了——因为他害怕自己是错的,被嘲笑。
(2)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无能
我担任校队领队的时候提出的沟通交流,但是并没有人会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群里面提出来,同样是害怕别人嘲讽自己能力太差。
后来我在开会的时候加入了一个环节——失败经历分享。我带头把自己在比赛中公式推导失误的经历分享出来,并鼓励大家一个一个讲出来,然后分析究竟问题出在哪里。结束后大家明显更主动的跟别人沟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3)害怕别人觉得自己碍事
有些时候一些成员的发言是没什么意义的,但是至少代表了他积极参与的态度,这样的发言是一定要鼓励的。
(4)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总是提反对意见
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靠自己做到完美,都是需要别人提出建议修改的。所以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会特意选择喜欢提反对意见的同学。在分工的时候我也会明确给一个人安排提反对意见的工作,这样大家就不会觉得自己提的反对意见过多了。
我知道,既然你选择看到这里,就是觉得这篇回答有用咯,那还不点赞收藏起来(刚说完就用上的沟通技巧,是不是想动动手指头了呢)
4.团队决定
还记得我在2里面说的么?过度民主对一个团队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真正优秀的决定方式是“高明的独裁”。
换句话说,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才是一个团队最好的决定制度。
原则问题上面一定要由领导来决定,但是这个决定不能是领导一拍脑袋就来的,而是在充分吸收团队成员建议之后,综合分析的最优解。
另外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要过分的谨小慎微,有些时候是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的,这符合所谓的“快棋”理论——下棋时棋手用五秒想出的结果八成概率会和三十秒想出的结果相同。
当然,一定要让成员有一定的参与度。
有一次小组作业所有的决定都是我一个人做的,然后无论我如何发动成员,他们都没有很大的积极性。
所以,在原则性问题由领导决定后,细节问题就一定要交给团队成员来做决定,否则没有参与感的成员就没有任何工作的动力。
5.领导的影响力
通过我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学习,发现领导者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会改变自己的影响力。
(1)专业性:领导需要糖全体成员都敬佩的专业知识;
小声BB一句,我大一成为校队领队的原因,就是我负担了全队的原创公式推导部分。
(2)回报性:要让成员感觉领导者会参与或支援自己的工作;
我在团队中分工的时候,我的工作一般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到处支援同学。
(3)威严性:平常要和团队成员打成一片,正式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拥有让成员肃然起敬的威严。
(4)一惯性:要让成员感受到自己势在必得的决心
作为团队的顶梁柱,在遇到困境时谁都可以放弃,只有你不行,因为一旦你放弃了,就代表整个团队放弃了。
6.团队陷阱
有些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一个好好地团队莫名其妙就崩溃了。实际上每一个崩溃的团队背后,都有几个没有被注意到的陷阱作祟。
(1)社会性懒惰
这个问题俗称“三个和尚没水喝”,典型的因为分工不彻底导致的效率低下,主要解决思路如下:
控制人数:保证每个人的工作量在能力范围之内即可,人数过度的时候需要对团队进行分割
明确责任:明确每个人所负责的范围,这样也就不容易偷懒,便于建立主人翁意识
增加参与:如4中所说,非原则性决定由成员来做,这样才会让他们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有关系
(2)社会性权威
这个问题也有俗称,叫“专家说”。如果独裁过度,就会让成员习惯等待领导发号施令,而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
另外我想强调一下的是,之前所说的高明的独裁,强调的是决定由领导来做,而讨论过程要充分民主,即将民主集中制进行到底。这也是我在分工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一各同学提反对意见的原因之一。
(3)从众心理
似乎每个问题都有俗称吧,这个是“大家说”。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从众心理”,也叫“羊群效应”。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他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一群人做决定时,他考虑的是合群问题。
只有有人主动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打破盲从的僵局,这也就是我在分工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一各同学提反对意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