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杂谈·序
今天本想在某问答网站上搜索一些关于东北的有趣故事来着,可是搜索结果却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各种答主的题目下面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内容引向了志怪小说:东北民间的大仙儿如何在坊间游历,百姓如何虔诚如何小心翼翼地供奉。而且这样的故事在每一小段往往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比如隔壁村的李四招灾惹祸,对大仙儿不以为然,最后家里的牲畜都死了,自己也疯了,还是要靠某个神秘的老术士来驱邪避灾......云云。
对于这样的文章,我其实从内心深处是尊重的,无论是出于尊重民俗的角度,还是对某些超自然的力量的敬畏。但是我想,东北的故事不应该只是些志怪故事,东北最动人的是人,最动人的故事自然也是人的故事:早春的大街上行人寥寥,街边的瓜子铺门口,一个精壮的成年人拿着铁铲用力地在锅中翻炒,随着大粒盐的洒下,那股升腾起的焦香气息唤醒了一座城市;即使生意再忙,也总有几个老人像回到自己家似的,搬出一把椅子便坐在那店门口,既不买东西也不打岔,就坐在那等着老板闲下来嗑点瓜子唠唠嗑。老板也不烦,若是有几天不见,反而得问问那些老主顾有没有知道老爷子最近干嘛去了的,身体好不好,什么时候还能再出来遛弯......
热闹,东北这个地方的人就是图个热闹;传统,东北这个地方还没有丢掉一些老一辈的生活传统。
所以当短视频这样的东西最初进入东北人的视野,最先吸引他们的一定是“热闹”,但这份伴随着流量的热闹不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的那种热闹,反而是一种肮脏的、被污名化了的热闹;而又因为“传统”,网络上的东西他们是不太信的,所以碎片化信息刚刚崛起的那段时间,那些对东北进行地域黑的作品下面,没几个东北人急眼,甚至不少人去打个哈哈去自嘲,以为和平时坐房山头跟兄弟们唠嗑一样呢。后来发现不对劲:有的人真不把你当人看。
现如今东北的名片,往大了说绝对是日渐蓬勃的旅游业和一贯成为支柱的农业,包括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但是不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桌饺”去玷污文化,用“软弱”去侮辱人格,用“出口成脏”去一言蔽之......我的奶奶今年71岁,每次碰遥控器之后,买菜之后,做饭之前,甚至于看书之后都必去洗一遍手,家里收拾得宽敞明亮要让无数青年人都为之汗颜;那一整个小区(不是什么高档小区,家里都是工人,没那个钱)里的爷爷奶奶们都是看着我从小到大,有点啥道理都和我讲,买了点果子也一定让我们街坊邻居,包括进来干活的工人朋友都尝尝......这是我印象中永远的东北。
我生在吉林,求学于黑龙江,算是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我也因为东北的一些现象而痛心,但满堂辉光尚有阴翳,一片沃土的名片不应该是“抽象”和“愚昧”。所以我想描绘一下真正的东北,就从小事上入手,不图别的,写出来我心里踏实。
我就是东北人,我爱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