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索尼奇卡》译者的读书交流(第1部分)(无删减版)

对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选择“留白处理”,让读者们去通过自己的情感进行一些思考,在触动间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索尼奇卡》这部作品,贵就贵在它的哲理性。——李英男
《索尼奇卡》一书作为问世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本书中女主角索尼奇卡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引发了读者们的强烈争议,网络评分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人说索尼奇卡并非一位传统型“愚忠”妻子,在丈夫“不忠”后重新返回书本的世界,从“自然和物质”的领域步入“文化和概念”的领域,她拥有自己独立精神世界的女人,收获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但也有人说本书内容上“满纸糟粕”,说索尼奇卡的一生是一场悲剧,和丈夫结婚后,她的自我被无限的家务事挤占。这彰显出俄罗斯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观,读者应当反思如何避免“索尼奇卡式”的悲剧重现。这两种观点在网络上几乎数量相当,并且两方争论得几乎不相上下。读者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分歧是非常罕见的,这样的情况令人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给了读罢此书的读者们很多困惑,在阅读原文和评论的过程中很多人无法准确感受到这本书的主旨或者是作者想要传达怎样的想法给读者。
《索尼奇卡》小说内容介绍:《索尼奇卡》:一部当代俄罗斯婚姻的“三人行”

因此针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争议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其它问题,笔者与《索尼奇卡》一书的译者李英男教授进行了一些交流:

李英男教授简介:
李英男,1943 年生于莫斯科,父亲为党的早期革命家李立三,母亲为俄语学院教授、俄罗斯人李莎。1962 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学习。1974 年,开始在北外俄语系工作,后曾担任俄语学院院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员。著有众多俄语类、俄罗斯国情类专著和译著。2019 年,荣获”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1.您作为译者,第一次读完《索尼奇卡》全文之后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呢?
这部小说里面非常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就是作者的描写非常真实(具有一种现实感)。这种对于真实生活细节清楚的描绘与把控——也是女性作家一个特有的才能——从细节处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捕获一些信息。首先看到这个小说,就是有了这方面的感想。当然,现实感来自于其生活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即从最早的战前二战前到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情景。作者将这些变化都细致描绘出来,从细节里面也可以体会到一些。除开故事浓厚的现实感以外,本书的故事情节也并未按照最为稀松平常的轨迹来发展,而是在内容上有着的相当的离奇性,这样的离奇性其实也是吸引人的。如果情节平平淡淡,是读者们每日都可在周边看到的,那样反而没有意思;但她选择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爱情婚姻纠葛的故事。当然,无论选择哪种故事类型,最重要的也要看如何来写。
2. 有人质疑,《索尼奇卡》中故事情节中有社会时代的痕迹,但“着墨不够”,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论?
首先,作者在全书写作时,虽然渗透了很多时代的痕迹,如女主人公的丈夫,一个画家,先是处于国外,此后因为二战的爆发回国并进入劳改营等场面,都能看出当时的时代氛围,但作者并未重笔描写,因为这不是她的意图。但是这点上大家能联想到很多其他的苏联作家和俄罗斯作家,包括索尔仁尼琴以及其他很多人,都有过书写这方面遭遇的作品。这是那个时代,即在大清洗中受到迫害的人们的遭遇。俄罗斯读者似乎对此没有“着墨不够”的评论,事实上,如果是想看专门描写俄罗斯历史和社会情况的书籍,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可看。我觉得作者的意图或重点没有放在这里,这只是一个社会历史背景。但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也毕竟与小说出场人物紧密相连,特别是女主角索尼奇卡的丈夫,其一生离不开这个社会背景。另外,除去索尼奇卡这样老一代人物的情况,在本书中作者也描写了一些年轻一代的形象,包括索尼奇卡的女儿等。而她的成长情况和思想状况,给予了读者一些新鲜的信息。比如苏联时期,部分在大城市(如莫斯科)的青年产生了与官方文化不同的一种“亚文化”,这包含地下画家的交流活动,以及苏联后期的地下流行音乐文化,这些文化官方不会禁止,亦不会为这些文化的活动提供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那时的年轻人特别喜欢去做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一代人,包含在这个时期成长的一些艺术家、音乐人以及摇滚歌星,从90年代开始慢慢走出了地下半地下的一种状态,并渐渐声名鹊起,影响了往后至少两代的俄罗斯人。
但很显然,站在我们中国读者的视角上看,我们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俄罗斯社会或庞大或微妙的时代背景变化。因而在阅读当代的俄罗斯小说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文化上的隔阂。因此在一些细节上,俄罗斯本土读者只读到细节就能一下子联想到社会时代背景,引起强烈的共鸣,但别国读者遇到这种只言片语的描写,有可能就会在不了解具体背景的懵懂情况下,引发“着墨不够”的质疑。
因此,要真正读懂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比较深刻的文学作品,读者一定要了解有关的历史文化,然后才能由表及里,深入理解里层的内涵。
3. 索尼奇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独立幸福的女子,还是“愚忠”的妻子,又或者是某种更为复杂的人物形象?作者真正想要给读者传达的是怎样的主旨或者观点?
其实索尼奇卡可能正是属于“比较复杂”的一种人物形象。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读者对于本书的女主人公也形成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赞同索尼奇卡的这种人生选择,也有人觉得不应该,认为这样选择是可悲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想,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她塑造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形象,目的就是让人们去思考。索尼奇卡并非一个很平面的、应该被模仿的、百分之百正面的一种模范形象,作者也并非有意谴责什么,而是想找出一个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人生道路上都不是很典型的“模范”或者“反面教材”的人物。对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选择“留白处理”,让读者们去通过自己的情感进行一些思考,在触动间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索尼奇卡》这部作品,贵就贵在它的哲理性。
4. 从整体上,我们应如何形容这位俄罗斯女子横跨二战前到苏联解体后大半个世纪的的人生经历?
索尼奇卡并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一种人物形象,她所作出的人生选择,尤其是她对于丈夫出轨选择宽容和原谅的家庭选择,其实都令人吃惊。但我觉得索尼奇卡绝对不是那种平庸的人,她还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世界从年轻时代开始形成,她也从中找到一些安慰和精神上的食粮。这样说来,作者还是想告诉我们,女主人公索尼奇卡也是有她的精神内涵的,并非完全在生活压力、家庭变故和时代变迁下被迫地选择这样一条人生道路。她的确真诚爱戴她的丈夫,也认为她丈夫是很有才华,因此她觉得自己就应该扶持他,帮助他。这样的想法彰显着她的同情心与爱心。
5.《索尼奇卡》问世将近30年来,在书本秉持的性别观方面遭受了很多质疑,有人质疑本书虽然以女性作为讲述的主要视角,但最终情节带给读者的观感却透露出强烈的男性主导色彩,甚至于“显示出俄罗斯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如何看待这样的评论?
本书所讲述的情节,也的确反映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俄罗斯的传统性别观念。虽然近几年俄罗斯社会的整体性别观也有一些变化,不过直到现在,包括官方在内,仍旧特别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他们并未明说要坚持“男权主义”,但上面的观点进入到现实社会当中,往往就变成了在一个家庭里面以男人为主的传统观念。但这种家庭的性别地位情况,也存在着一些地域差异:对大城市的知识分子而言,性别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实际上体现的并不明显;但越是到小城市或者农村,比如在哥萨克群体中,就常很直白的提出“男性地位更高”的主张。因此性别话题的讨论至今在俄罗斯仍旧有其现实意义。近几年来,俄罗斯官方最高层特别地排除了在西方新出现的新的性别方面的议题和变化,包括通过手术变性或者跨性别者(第三性别)之类的话题,这一类的话题在俄罗斯会引起特别强烈的反应,可能在今后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内还会在社会上引起比较激烈的争论,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矛盾。由这本书的评价引申出这样一个话题是很自然的,毕竟这本书反映的是现实,反映了不少俄罗斯女性不同的个人选择。无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很多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嫁给百万富翁的女性,很多这样选择的俄罗斯女性其实也是有自己的才华,也受过高等教育,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也有着高颜值,她们这样选择是用“美貌换金钱”的交易手段让自己的人生荣华富贵。
6.索尼奇卡作出这样的人生选择是出于何种动机?她是否像一些书评中描述的那样,将自己视作了丈夫的“附庸”,因而失去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主导权?
从索尼奇卡个人的人生选择来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她做出这个选择是出于自己的爱,而不是出于别的考虑。索尼奇卡本人的想法是:她的丈夫是个才子,又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因此她应该帮助和全力地扶持自己的丈夫。很多俄罗斯的读者读到索尼奇卡这样的想法,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物有其内在的矛盾性。比如说有人认为,作者将索尼奇卡身上具有这种包容性、宽恕性无限扩大,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她是否把自己视为丈夫的一种附庸,小说字里行间是否体现出男性主导色彩,由于本书问世的年代已经较远,我们在分析时,亦不能单纯地将当代的观念和专业术语直接套用到小说人物在那个年代的经历上。在那个时代,男女性别地位上的不平等事实上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事实上,在苏联时期,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上也在强调男女平等,希望女性参加工作,在外面世界的工作领域为祖国做出贡献。这种苏联时代的宣传之下,其实很多女人都这样做了。但回到家庭角度,仍旧是男性做家务事的较少,而这一点,事实上到现在反而越来越多。从传统而言,俄罗斯社会一直是由女性来承担各种家务,包括养育孩子等;但就个人而言,索尼奇卡将自己大段人生奉献给家庭的行为事实上是一个比较自觉的行为,与传统的俄罗斯家庭观关系没有读者想象中的那么紧密,她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丈夫很有才华,且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他去实现自己的才华;更何况她的丈夫是带着很深的内伤走出劳改营的,因为这一点,索尼奇卡认为自己更应该为他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就算大的时代环境不是特别良好,在家庭这样一种小环境当中,她也要尽力而为。她将这当作自己一生当中的一种任务或者使命,正因为如此,才表明索尼奇卡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更多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也就是说,在很平常的家务事和日常生活当中,她也想实现自己价值观下的价值和生活理想。乌利茨卡娅在描写索尼奇卡这个人物的时候,首先就点明索尼奇卡是有爱心、也可以说是“大爱”的人物,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传统价值。但这种传统价值与我们所想象的俄罗斯社会传统价值又有所不同,索尼奇卡追求的“传统价值”实际上更多属于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当中所描写的价值观。举例来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非常吸引人的女性形象娜塔莎也受到托尔斯泰个人观点的影响,认为女性也应该回归到家庭,应该养儿育女,所以到《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时,娜塔莎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庭幸福,嫁给了男主角皮埃尔,变成了贤妻良母。对托尔斯泰来说,他不赞成安娜·卡列琳娜这样的女性角色,可能我们有的时候由于他本人对这样的女性角色塑造的太好太真实就对于他对女性的观点产生了误解,这样的误解也是值得探讨的。但从托尔斯泰的其他的一些作品和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女性的角色就应该是贤妻良母。索尼奇卡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这方面的教育,进而在俄罗斯传统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未完,下接第2部分)
Hitsuji


在此特别感谢李英男老师的帮助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