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伟股份和华友钴业的降本战略

2021-11-22 21:15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中伟股份和华友钴业要布局一体化战略?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交流,也欢迎业内专业人士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指正分析得不对的地方。

1、新投资项目的ROIC

2、三元前驱体的成本结构

3、原材料成本占三元前驱体生产成本以及出货单价的比例


先来看第一点:新投资项目的ROIC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哪些项目的利润空间更高,就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些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铁律。所以,我们来看一下基于2017-2021年行业头部公司新投资项目的单吨投资额及各公司单吨净利水平测算出来的产业链中游(冶炼端、前驱体、正极) 的ROIC。



冶炼端:基于中资企业赴印尼投资镍冶炼项目的单吨投资额对各项目的单吨净利测算,得出镍冶炼端平均ROIC≈40%。


三元前驱体:选取华友、中伟、格林美新投前驱体项目计算单吨投资额,并计算各公司17-19年的单吨净利润(排除20年疫情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前驱体行业平均ROIC≈30%。


三元正极:选取当升、容百、振华新投正极项目计算单吨投资额,并计算各公司17-19年的单吨净利润(排除20年疫情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排除17年振华切换技术带来的盈利能力影响),得出正极行业平均ROIC≈14%。


从ROIC看,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中,金属冶炼—前驱体—正极的ROIC依次降低。


所以,无论是三元正极厂商还是三元前驱体厂商,上游更高的ROIC意味着向上游延伸产业链都能扩大盈利能力,因此,这也成为了行业的一大趋势:

1)三元前驱体厂商向上扩展至冶炼端.

2) 三元正极厂商需先向上扩展至三元前驱体端,再扩展至冶炼端。


再来看第二点:三元前驱体的成本结构



2018-2020年前驱体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均占总成本 90%以上

(数据来源:中伟股份、华友钴业三元前驱体业务的平均营业成本构成)


原材料成本依据镍、钴、锰等金属盐的市场现货价而定,因此前驱体厂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与下游客户商定的加工费,受金属盐的价格波动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定价模式为“成本加成”(原材料成本+加工费)。


原材料成本占比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1)工艺逐渐成熟叠加规模效应带来单位制造费用下降;

2)下游电池和正极材料降本压力逐渐加大,压缩前驱体厂商的加工费。


第三点:原材料成本占三元前驱体生产成本以及出货单价的比例



将各公司单位原材料成本/销售单价,可以看出:原材料成本约占出货单价80%。

而加工费仅占出货价20%左右,在下游降本的压力下,前驱体厂商从加工费中很难挖掘出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成本加成”模式下,前驱体厂商若仅可从加工费中赚取利润,在行业降本大趋势下难以赚取超额利润,需要从原材料端入手,通过降本找到超额利润空间。


总结:为什么一体化成为行业趋势?

 

从资本回报来看,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中,金属冶炼—前驱体—正极的ROIC依次降低,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可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基于各行业单吨投资额及单吨净利水平,测算得到冶炼端、前驱体、正极的ROIC依次为40%、30%、14%。

 

从逐利角度,前驱体和正极厂向上做一体化都能扩大利润:

1)前驱体厂向上做到金属冶炼;

2)正极厂先向上扩展至前驱体,再扩展至金属冶炼。

 

从行业属性来看,前驱体公司短期通过技术迭代获得超额收益,但中期一体化拼成本几乎成为唯一出路。短期看,从中镍向高镍、从团聚向单晶切换,行业集中度提升且即使迭代能赚取超额收益,也仍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1)中期视角,产品逐步成熟、技术迭代终放缓;

2)电池厂对材料厂反向开发的能力,纵向一体化比拼成本几乎成为各家唯一的出路。

 

从商业模式来看,盈利差异可通过各公司对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来体现。前驱体是“成本加成” 定价方式,公司想提高盈利能力,主要有两条路径:

1)降低原材料成本;

2)对下游收取更多加工费。

 

由于未来各公司的技术水平会趋于一致,且下游降本需求明确,单个公司想凭借技术优势加收加工费存在难度;而另一方面,前驱体的原材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90%以上,公司从原材料出发,更容易挖掘出降本空间,从而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


我们来看一下华友钴业的一体化布局:


近年来,华友钴业通过收购、合资、自建、战略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其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产业布局,加速推进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从而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在上游钴锂原料业务方面,华友钴业持续加强其海外自有矿产资源开发,并通过合资建设和战略采购等方式锁定海外钴锂镍矿资源,为其提供原料供应保障。


在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方面,华友钴业一方面扩大其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产能,提升其在前驱体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上,华友钴业新能源业务向下延伸至正极材料领域,加入正极材料市场竞争。


其中,华友钴业通过收购巴莫科技和内蒙古圣钒科技,实现三元+LFP正极材料全业务领域布局,并依托其在上游钴锂原料和前驱体领域的产业资源,为其正极材料业务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此外,华友钴业还与湖北兴发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分步在湖北宜昌合作投资磷矿采选、磷化工、湿法磷酸、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的一体化产业,建设50万吨/年磷酸铁、50万吨/年磷酸铁锂及相关配套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华友钴业还与国民技术(300077)控股孙公司内蒙古斯诺签署增资协议,获得后者5%股权。这意味着华友钴业还将其新能源触角伸向负极材料领域。


在资源再生循环业务方面,得益于华友集团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华友成立子公司致力于退役动力蓄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目前已和丰田、Volvo、东风、广汽、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宝马、大众等主机厂达成合作。


同时,华友钴业还与韩国浦项成立合资公司从事退役电池废料循环回收业务,进一步加强其在国际回收领域的产业布局。


11月19日,华友钴业发布公告,公司与容百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该协议主要确定两大合作项目:


1、华友钴业与容百科技在上游镍钴资源开发、前驱体技术开发、前驱体产品供销等领域建立长期紧密合作,有效期至2030年12月31日。


2、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 日,容百科技在华友钴业的前驱体采购量不低于18 万吨。在华友钴业向容百科技提供有竞争优势的金属原料计价方式与前驱体加工费的条件下,双方预计前驱体采购量将达到41.5万吨。具体年度采购前驱体数量,视双方产品与客户开发进展,以月度购销订单为准。


2026至2030年期间的合作条件由双方另行协商确认后签订补充协议进行约定。 


这意味着华友钴业将锁定未来10年内合计41.5万吨三元前驱体市场订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在三元前驱体领域的市场份额。


目前,华友钴业已经打通了从钴镍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利用的新能源锂电产业生态闭环,降本战略在企业自身的运营基础上已经做得很好。


在辅助降本的项目上,华友钴业也在集团内部推行了低碳战略,未来也会和战略合作伙伴统一思想,在降本减碳的战略上形成一致的市场竞争力。



延伸阅读


11月18日,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组织修订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规范条件》是指引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强制约束。


相比2018年版,21年版首提电池和四大材料性能量化指标,指引高质量发展。规范对锂离子电池的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分别对于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综合能耗,给出了量化指标;《规范条件》对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也同样明确了量化指标。


1)LFP: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180Wh/kg,铁锂企业LMFP工业化带来能量密度提升20%之后,有望满足要求。LFP比容量≥150Ah/kg,略低于理论克容量170Ah/kg,有利用高水平的龙头公司。


2)硅碳比容量≥420Ah/kg,高于头部企业部分型号,带动硅碳负极向高能量密度发展。其他材料的要求对于头部厂商而言都相对难度较小。


能耗方面,本次首提综合能耗标准≤400kgce/万Ah,推动行业能耗降低。400kgce/万Ah达到发改委15年提出的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II级基准值,III级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将不被建议。



快车通道:

怎样学习碳领域的相关知识?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碳排放管理员最核心的工作是什么?

碳排放系列汇总

碳资产系列汇总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
碳交易
碳资产
碳计量
林业碳汇

碳排放

绿色金融

CCER


中伟股份和华友钴业的降本战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