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80+答案— —2018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答案与解析(第三题)

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林宇材料解析】
材料3
段1: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亿9298万,比2015年末增加218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7.35%。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段2:李奶奶是几年前从农村来到X市的。离开了广袤无垠的田野,住进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单元楼的瑞丽花园小区。舒适的住所、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李奶奶过得并不开心,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想法子找人说说话。
段3:瑞丽花园小区是X市近年来新开发的商品房小区,位于市区两大主要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因位置临近商业中心,地价昂贵,住宅楼比较密集。为了体现其景观的生态性,小区内有一条人工河道蜿蜒而过,把小区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边花香草绿,绿柳成荫,不少凉亭假山点缀其间。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小区里可供居民活动健身的空地却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块空地,只能容纳30人共同活动。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脚下”的木牌时,李奶奶总免不了要叨唠一句“景有了,可人没了”。事实上,小区内也建有设备完善、宽敞明亮的室内舞蹈室、羽毛球馆及各类文体活动室。但羽毛球馆和健身房是不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的,需要居民办理会员卡。舞蹈室在有对外演出活动时用于排练使用,平时都上着锁。其他文体活动室都有一定的开放时限,利用起来并不方便。
段4:离瑞丽花园小区不远的南平巷地区是一个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资源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迄今还有2万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段5:已经在此生活20多年的康阿姨对记者说,当初这里特别清净,没有商业化,更没有这么多的游客。可是到了2006年进行商业开发以后,南平巷变了样子,喧哗的酒吧、随意改建的建筑物、各种小吃店、水果摊占道经营。人流量和车流量骤增,传统的文化气息荡然无存。近两年,因为这里的居住环境条件每况愈下,商品价格攀升,老住户纷纷外迁,老宅成了外来人口的聚集地。
段6:在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业内人士认为,彻底停止商业,或者迁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为,X市的“根”就在这些胡同里,在这里居民的身上。
段7:最近,一则消息让X市居民颇为兴奋。一座包含超大的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面积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园将在中心城区一块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潜力板块”破土动工。专业人士认为,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对城市的体验度会变,相应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变。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每个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材料4
段1:17世纪的巴黎,一座桥梁扮演了今天埃菲尔铁塔的角色,这就是新桥。巴黎人,无论贫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桥。王公贵族们突破正统的束缚,在桥上纵情欢乐,贫困的巴黎人,也来这里躲避夏日的炎热,不同层次的人在这里交流接触,新桥成为社会平衡器。
段2:新桥就好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中心”。当时的资料显示,只要在新桥张贴消息广告,很快就能聚拢大批人阅览。巴黎人可以在这里了解巴黎发生的大事小事,各种消息都会在人群中迅速传开。此外,一些反映社会现象的歌曲也在此广泛传播,以至于产生了许多“新桥歌手”。作家赛维涅侯爵夫人认为“是新桥创作了这些歌”。而这些歌曲也只是冰山一角。在17世纪30年代专业剧场诞生之前,新桥还一直是巴黎戏剧的中心。正如一幅17世纪60年代的绘画所示,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周围,甚至凑到舞台底下。露天表演是造成新桥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桥上的购物活动,新桥一竣工,街头市场就出现了,各种新奇的东西这里都可以找到。没有人会预料到,这座桥会成为各色人为不同目的而争夺的空间。
段3:在十几年前的圣保罗,经常可以看到富人区被高高的院墙和铁丝网包围、门口警卫森严的景象。其原因是贫富差异过大,富人为了寻求安全导致居住空间分异。贫困区税收锐减,政府提供的警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质量下降,这又促使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迁走,公共空间迅速衰败。一些人为了生存针对富人下手,或偷或抢,富人只能选择加强保安防范措施。这样的治安环境,无人敢去投资。于是,政府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城市公共领域的功能,让市民在交往活动中逐渐消解对立情绪,进而吸引投资,重新复元。
段4:近30年来,西方国家把大量工业化时代遗存的码头、厂房、矿场改造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和文化广场。在城市中心区,“商业步行街”几乎成为城市更新的“标准选项”;在城市边缘地带,提供大尺度、复合化、向公众开放的商业空间,也成为地方政府和私人开发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之一。这些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和广告天地,被设计得优雅、别致、生机勃勃,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典型不过的展示空间。有研究者说,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林宇分析】
这是一道语句理解题。
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这句话的理解。
其实,我们仅凭常识,就可以判断,这句话是正确的。主要在于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逐步摒弃了过去唯GDP论的发展思维,摒弃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思维,逐步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逐步确立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奋斗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毫无疑问是可以判断是正确的。以上是依据常识来判断。
那接下来,就要依据材料来判断。既然城市管理仅为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是片面、短视、危险的,那我们就要分析,仅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来进行城市管理会造成那些后果呢?
通过分析材料3:
段2、段3主要是以李奶奶为主体,来介绍其个人的相关感受。其实,按照申论材料的设计,这是典型的“抽象问题具体化”,以李奶奶这个个人,来代表市民这一类人。李奶奶住到城市后,发现城市到处是房子,但留给市民的活动空间却少了,邻里之间的交往少了,精神文化生活少了。实际上就是指过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导致市民文化生活减少。
段4、5、6三段材料,主要是介绍离瑞丽花园小区不远的南平巷地区,由于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2006年进行商业开发后,南平巷子就样了,人流量、车流量骤增,车水马龙的生活,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将几十年来保留的清净、安逸、悠闲、舒适的历史人文气息消解的荡然全无。此外,南平巷地区原来是一个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资源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但进行商业开发后,很多业主对建筑物随意改建,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部分建筑改成充满现代且西式的酒吧、改成现代生活化的街边小吃店、水果摊等,破坏了传统建筑的内涵意义,甚至破坏了传统文化建筑。由此可见,这就是南平巷地区仅为满足商业开发这种诉求带来的后果。
因此,有了以上三个后果,忽视了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压缩了市民文化生活空间,破坏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利于历史文化保护,损害了居民人居环境、消解了传统文化气息,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因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既然证明了仅仅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这个做法是片面的,那什么进行城市建设才是正确的呢?也就是说,既然指出某种做法是错误的,那就要提出哪种做法是正确的,正确的见解是怎样的。因此,我们就要提出,正确的城市建设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段7:
段7:最近,一则消息让X市居民颇为兴奋。一座包含超大的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面积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园将在中心城区一块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潜力板块”破土动工。专业人士认为,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对城市的体验度会变,相应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变。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每个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这里提出,好的城市公共场所,建设只是基础,不仅要造景,更要化人。为何会这样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度、观感度都会发生变化。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也就意味着人们不仅仅是要在城市赚钱,更多地是要享受城市美好生活,享受城市带来的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当市民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城市治理理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材料7的最后一句话,又回到了十八大之后的新发展理念,也即城市治理的“共享”理念。因此,这就给出了正确的城市治理应该是“共享”。
具体是怎样共享呢?如果说材料3是从反面来论述过去城市建设仅仅从单一诉求来考虑,而出现的后果外。那么材料4则是从正面,解释了城市建设注重共享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好处。
再来看一下材料4:
段1、段2介绍了巴黎新桥所代表的基础设施,成为各色人都可以共同享有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场所,不分贫富、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男女、不分职业,大家都可以共同享有城市的设施,让新桥成为全市大事小事、各种消息集聚的空间。也即启发我们,城市建设要面对全体市民共建共享,让全体市民共同使用。
段3中,通过介绍十几年前圣保罗的过去,因为贫富差距,造成各个群体的居住区域、基础设施相互不交叉,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对立,社会治安乱象频出。贫困区因缺乏投入,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质量迅速下降,该区域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迅速衰败。贫困区衰败后,该地区人们就更加贫困,于是就向富人区进行偷或抢,造成富人区的公共环境也在衰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富人与穷人分离——贫困区衰败——穷人在富人区偷抢——富人区社会治安也变差——整个社会更差”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形下,圣保罗政府痛定思痛,重新恢复城市公共领域功能,让富人、穷人能够共享社会公共空间,共同享用城市设施、城市功能,在交往中逐渐消解对立情绪。
段4中,利用正面例子,展现西方国家共建共享的城市建设理念,面向全体市民建设大量的公园、文化广场、商业步行街、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广告天地等一系列设施,让富人能够利用这些设施获得经济价值、休闲价值等,比如通过投资,消费等;穷人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设施获得经济价值、休闲价值等,比如在这些地方工作。通过这些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将富人、穷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因此,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让全体市民共同享受城市功能,让全体市民在同一个城市有所学、有所医、有所乐、有所居。让全体市民享受城市发展价值,享受城市价值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由此,这个题目的逻辑思路就出来了:首先回答为什么仅为满足某种单项诉求是片面的,然后回答怎样的城市建设才不是片面的。
【林宇答案】
城市建设与管理,仅为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是片面的,应该为全体市民共建共享。
首先,仅为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而进行城市建设与管理,危害是巨大的:一是忽视了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压缩了市民文化生活空间。二、破坏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利于历史文化保护。三、损害了居民人居环境,消解了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城市的价值在于向市民共建共享,让市民感受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一是共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让全体市共同使用,不因贫富而有所区别。二是共同享受城市功能,让全体市民在同一个城市有所学、有所医、有所乐、有所居。三是让全体市民享受城市发展价值,享受城市价值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综上,城市建设与管理应摒弃单一诉求,面向市民共建共享。(303字)
— —节选自林宇《两次国考申论76+给大家分享一下申论高分答案和解题心得》系列(申论咨询答疑辅导+V:linyugongkao)
编者按:
作者2016年国考申论79分、2017年国考81分,后于19年参加国考77分、21年国考81.5分。2017年国考取得81分后,遂于2017年3月28日在QZZN论坛上开始把考场答案和解题过程,以题为《两次国考申论76+给大家分享一下申论高分答案和解题心得》进行发表,后续每一年都写了一篇真题解析,故而形成了这个真题解析系列。发表后,在QZZN论坛阅读量达到1500万+的爆款,因影响论坛招生被删。后为满足大家需求,于19年陆续发表在知乎,并每年更新一篇国考真题解析,目前获2000万人阅读、27万人收藏、11万人点赞、10万粉丝关注,成为知乎全网最受欢迎、最实战派真题解析系列。现于2023年7月发表于B站,此系列解析其他题目,请在B站专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