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拯救了上万士兵却身陷囹圄,祸起萧墙被处死的德军中将施彭内克

2021-06-28 00:42 作者:约瑟夫-迪特里希  | 我要投稿

施彭内克中将是二战时期德军第四十二军军长,在克里米亚战役的刻赤半岛作战中,他违背了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下令国防军第46师撤退,从而避免了该师被围歼的命运,挽救了无数士兵的性命。然而,他公然抗命却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现在许多资料都是对他自行撤退的是是非非议论颇多,但实际上施彭内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远非现有资料中那么单纯,这篇文章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施彭内克的个人履历吧。

汉斯.埃米尔.奥托.格拉夫.冯.施彭内克1888年2月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贵族家庭,他几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生活在家族领地施彭内克堡附近,他名字中的汉斯.格拉夫.冯.施彭内克就是“来自施彭内克的汉斯伯爵”的意思,这也是德国及欧洲贵族普遍的命名方式。

施彭内克十七岁时进入军校学习,1908年被授予中尉军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担任连级指挥官和营长副官,先后三次负伤,1916年晋升为中校,获得一二级铁十字勋章。

德国战败后,施彭内克留在军队继续服役,就职于陆军管理局(总参谋部),后晋升为上校担任第48步兵团指挥官。1938年,他调到空军协助司图登特组建伞兵部队,2月晋升少将,后担任第22伞兵师师长。

施彭内克可以说是一位传统的德国军官,在希特勒整倒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事件中,他曾明确表态支持弗里契,还出庭担任过品德证人,但戈林命令他闭嘴,最终他只能保持沉默。按理说施彭内克是不愿意与纳粹沆瀣一气的,但后来发生在东线战场的情况,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

1940年2月,施彭内克晋升为中将,同年5月与司图登特一起指挥德国伞兵对低地国家发动进攻,在荷兰战役中再次受伤,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德国入侵苏联时,施彭内克的第22伞兵师作为步兵配属于第十一集团军(克里特岛战役后,希特勒拒绝大规模使用空降作战,德国伞兵大多成为步兵参战),向克里米亚方向发动进攻。施彭内克预料不到,他的军事生涯会在这里戛然而止。

在德国入侵苏联后,施彭内克就接到命令,把犹太人从苏军战俘中清理出来,10月,他向部队下达命令,必须密切配合党卫军及帝国保安总局清理犹太人的行动,第22师在占领区内协助党卫队特别行动队D支队,屠杀了2000多名犹太人,其中包括妇女儿童。

1941年10月中旬,因坐骨神经痛和肠胃疾病,施彭内克离开苏联回国治病,12月初返回东线战场,曼施坦因推荐他担任第四十二军军长,12月10日,施彭内克再次发布命令,在占领区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将被认为是苏维埃的支持者,必须佩戴大卫星标志从事强制性劳动,当天在他的管辖区内有1050名犹太人被特别行动队杀害。

在东线战场国防军曾多次参与到屠杀平民的罪行之中,施彭内克也是其中之一。战后,施彭内克在德国被作为纳粹的受害者受到人们的尊敬,但2014年德国《军事期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揭露了施彭内克在乌克兰南部和克里米亚参与屠杀平民的一些史料,顿时引来一片哗然,还有部分民众举行了抗议活动。

1941年12月26日,苏军在刻赤半岛登陆,施彭内克下辖的德军第46师面临被包围的风险,他请求撤退但遭到拒绝,希特勒命令绝不许后腿半步。29日,更多的苏军在南部登陆,包围圈即将形成,形势异常严峻,摆在施彭内克面前的是两种选择,要么违抗命令撤退,这样可以避免被包围歼灭;要么坚守阵地,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提前上演。

施彭内克考虑了半小时,毅然选择了前者,他下令46师立刻撤退,一万多德军在零下30°的严寒中冒着刺骨的暴风雪艰难西行,撤退持续了两天两夜,无数士兵被冻伤,大量马匹被冻死饿死,许多重装备和大炮被抛弃在结冰的道路上。尽管如此,但46师的官兵总算摆脱了被歼灭的结局,至少,在目前暂时保住了性命,然而,下达撤退命令的施彭内克中将却大祸临头。

希特勒无法容忍他的将军竟然敢违抗命令,他必须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所以当46师的官兵们正在庆幸他们逃出生天之时,施彭内克却已经成为阶下囚。1942年1月23日,军事法庭开庭审判施彭内克临阵脱逃一案,他被判有罪,判处死刑。恼怒的希特勒这时似乎平静下来,他仔细琢磨认为施彭内克在战术上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违反军令必须惩处。在曼施坦因等人的建言下,希特勒借机下台阶,建议改判施彭内克有期徒刑,最终法庭判处施彭内克七年监禁。施彭内克被囚禁在盖默斯海姆要塞,监禁的环境相对宽松,偶尔还可以去市区里逛一圈,他的妻子每月都能够带着儿子来要塞里团聚一周时间。

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重大的意外事件,施彭内克或许就这样熬到战争结束,但是,7.20刺杀希特勒的事件,让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施彭内克命丧黄泉。希姆莱认为处决施彭内克可以震慑反对希特勒的人,于是他命令将施彭内克立即处决,1944年7月23日早上7点,施彭内克被带上刑场,他拒绝蒙上眼睛、拒绝被捆绑,在临刑前,他说了最后的遗言:“作为一名军人,我为德国服务了四十年,我全身心的热爱这个国家,如果我必须死,我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德国而死的。”

施彭内克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有勇气拒绝希特勒偏执的命令,解救了一万多德军士兵的性命,至少比保卢斯更加勇于担当。但另一方面,他在东线忠实的执行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犯下了战争罪行。正如历史学家艾瑞克.索尔曼评价:令人难以置信,在纳粹统治下和战争时期,英雄与杀人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的人格,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施彭内克被处决时他的小儿子克里斯托弗.冯.施彭内克只有6岁,战后克里斯托弗成为德国外交官,并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的助理。1999年7月23日,在他父亲死亡55周年那天,克里斯托弗在施彭内克的坟前奏响了安魂曲。

文末福利,侵删


他拯救了上万士兵却身陷囹圄,祸起萧墙被处死的德军中将施彭内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