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以证视听:《长安三万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骗局

2023-07-21 09:44 作者:夏天的雷风  | 我要投稿

看完《长安三万里》,思绪万千,故写下这篇5000多字的长文,为的是以正视听!

我知道影片想以李白和高适做为切入点介绍长安,并提出“诗在,长安就在”的中心思想。

然而一个刻意捏造的假李白和假高适是突出不了真长安的!

注意:《长安三万里》所呈现的不是真正的李白,不是真正的高适,更不是真正的长安!

真正的李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而我心中的李白可以用一个字形容,这个字是“真”!

我说的“真”不止是本真,还包涵了他对待一切的“认真”。正是如此,他的诗才是掷地有声的,是荡气回肠的,也是铿锵有力的,是眼睛能看见,身心能感受到的,是现世的更是永恒的!

他的诗不似写出来的,像是脱口而出的,是天然的。

这是因他“真”如赤子之故。

李白真到极致,而这种极致外放出来的气质是重诺,赤忱,豪气,狷狂,慈悲乃至爱国。

重诺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与好友吴指南同游洞庭,不幸指南去世,李白大为痛哭。

他曾守着好友的尸首,老虎来了他也不肯离开。他把好友暂时埋在了湖边,之后去了金陵。

三年之后李白再次来到湖边,为好友二次检骨,并从洞庭一直徒步将他送至武昌安葬。

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那五岳就是没有诺言的重量。

李白还说:“感君恩重许然诺,太山一掷轻鸿毛。”泰山比之一诺,在李白眼中也轻如鸿毛一般。

大海可以倾泻、五岳亦可倒塌,然承诺不可更移——“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只有写出这样诗词的李白,才能是那个守着朋友尸首连老虎也不惧怕的人。

试问这样的李白,又怎会如《长安三万里》所呈现的那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忘掉与好友的约定?

尤其第二次还是他亲自写信相约。

赤忱

李白当然也会迷茫——“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也会因为别人拒绝而觉得对方有眼无珠——“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但即使迷茫,他也始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使气愤难受,他的心也永远赤忱热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是一生不得志,但即使深处逆境,也能赤忱热血。

这样的李白,绝不会是《长安三万里》中所呈现的那一副愤世嫉俗,怪天怪地怪别人的无能模样,更不会因为别人拒绝举荐他,当街拔剑就砍就劈,活像一个有暴力倾向的躁郁症精神病患者。

豪气

提到李白,人们肯定会想到豪气,我也一样。但我认为李白的豪气也是他“真”的一种流露。

李白的诗词中经常用夸张的手法,夸张是因为内心中极强烈的共鸣感。

强烈到无法掩饰,强烈到喷涌而出,所以越是强烈,就越是真。而这种真所付诸到行为以及思想上,那定然是豪气的…

譬如李白的结交,他上可以“笑傲权贵,平交王侯”,下可以结三教九流,比如长安城里酿酒的老翁、金陵不知名的子弟们、还有门人五十七等…

因为李白的豪气所至,所以他认为人是公平的,这在古代思想上是极少有的。

他之所以豪气,所以他才能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而写出这样诗句的李白,就定然不会有《长安三万里》中所呈现的那种心胸狭隘的小家子气。

因此他热爱崔颢的《黄鹤楼》时会敛衽搁笔,由衷敬佩,却不会负气嫉妒,摔笔而出。

狷狂

李白的政治生涯总得不到施展,因此有人说他没有政治才能,空有抱负。

然而,那个世道给过李白施展的机会吗?哪怕一次。

李白看出“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时的大唐是什么样子?是“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是“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李白不是他们这样的人,他有自己的高傲。

李白的确会为了抱负而去行卷、去干谒。然而李白终究不能会与他们同流合污…

所以他会让力士脱靴,也会“天子呼来不上船”

李白羞辱高力士不是因为他宦官的身份,阉割的残疾,而是在李白看来,他高力士实在是祸国的蛀虫。要知道在玄宗朝,宦官手里掌握着京城一半的甲舍、名园以及良田。

李白瞧不上他们,李白骂他们是大盗——“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李白不止瞧不上他们,他瞧不上的是一切大唐的蛀虫,他骂那高高在上的天家是“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

李白爱功名,爱富贵,他爱的坦坦荡荡,爱的光明磊落。

李白的坦荡与光明不允许自己同流合污,因而只能离开他梦寐以求的长安…

他也曾作《答蛮书》,皇帝也曾想过让他做中书舍人。

可他终究是李白,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

他的真,使得他那样的狷介、狂放。

慈悲

李白是的生命力极强,所以他热爱生命,进而他痛恨战争。

杨国忠要打云南,老百姓不愿意去,于是杨国忠对老百姓是连哄带骗还带捆:

诡设饷召贫弱者,密缚置室中,衣絮衣,械而送屯,亡者以送吏代之,人人思乱。

结果几十万人过去,全死了…

李白很不忍心:“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在此之前李白对征云南之事就一直很反对——“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李白因为慈悲,他痛恨哥舒翰那样用人头堆积起来的战功——“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安史之乱爆发后,舒翰降了,安禄山任命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白愤恨急了,他写道:“含谷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他骂公卿们一个个跟狗一样投降了,连二圣也拔腿就跑了——“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李白叹道“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爱国

公元757年,李白五十七岁,他又出山了…

李白出山只是为了施展抱负吗?是为了抱负,但更为他爱的这个国…

他看到国家这样,他着急啊,他急的头发都白了——“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他愤慨,他要报仇,他要《胡无人》——“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而正在这着急、愤恨的时候,永王来了…

永王东巡是名正言顺的,因为永王是李隆基亲封的四镇节度使。

二圣跑了,东南地界没人管了,这时永王来了,当地的老百姓感觉救星到了——“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所以李白出山了…

之后的事我们大家知道,李亨怕永王在东南坐大,让他回到四川去,永王出于什么目的没有听从。

然后一顶谋逆的罪名就下来了,李白也跟着遭了殃,进了大狱…

永王死后五年,唐代宗给这个叔叔平了反。

李白那么爱国,出山几乎是必然的…

后来,李亨为了收复两京,他跟回纥做交易,而交易的内容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他宁可出卖自己的子民与回纥合作,也不会与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兄弟一起抗击外敌,像极了近代史上的某人…

他和他的爹一样,何其凉薄!

收复东京后,回纥人在洛阳抢掠了三日三夜…

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唐·戎昱《听杜山人弹胡笳》

好在我们的李白这时候在大狱里,不然他知道后得多痛心啊。

李白之于大唐

李白犹如一轮明月照耀着大唐,然而大唐却在狠狠的摧残着这一轮明月…

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那个爱山爱水爱一切的谪仙人最终被大唐摧残的一切也都爱不起来了,包括酒——“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中”。

想起了那句话:“天使来到人间,却带着失望离开了。”

这样的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守护,不该像《长安三万里》那样刻意去扭曲和丑化他!

真正的高适

就像《长安三万里》中所呈现的李白不是真正的李白一样,他呈现的高适也不是真正的高适。

真正的高适不是影片中所呈现的那般木讷,他也不是口吃。

史书记载他:“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这就跟咱们这些大老爷们一样,两杯啤酒下肚,聊起时局来那简直叫一个滔滔不绝。然而他也不一定能聊到点上,经常有人评他:“言过其术”

真正的高适也不似影片中那般沉闷,他也狷狂,他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真正的高适没有电影中打仗那么厉害,他在四川的那几年剑南西山多半地方被吐蕃占去…

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三》

真正的高适肯定也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有自己的高傲“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但是真正的高适没有《长安三万里》中救郭子仪、救李白的事迹。

救郭子仪是李白三十多岁去太原时候的事,这时的李白还不认识高适。

至于救李白,高适非但没有救,他连李白的妻子也没有见。

李白了解自己的妻子,他心疼坏了,在狱中写道: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李白的妻子和李白是灵魂伴侣,他们同是修道之人。她深明大义,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

然而《长安三万里》中呈现的宗氏却是“我不管了,我死心了”。

高适非但没见李白的妻子,他还烧了与李白的所有信函。

我能理解他的做法,他和李白远算不上至交,为一点头朋友,高适是不该拿自己五十多年梦寐以求的前程去冒险。

我不知影片是出于什么原因刻画的这样一个桥段,但我个人觉得实在不应该为了自证什么而刻意编排一个谎言。

如果是为了给高适脸上帖金,那高适实在不需要。

高适不救李白大家能理解,但编排了这么一出,人们会更厌恶高适,这是在真正的黑高适!

关于救李白

虽然高适不救李白我能理解,但是关于救李白,我有话说…

有人看完电影后说:高适救李白很难,没准高适真救李白,李白就真死了…

然而,救李白真的不难。

宋若思和崔涣根本就没做什么申请或上疏,他们是直接就把李白给放了。

这时崔涣是宣谕选补使,职责就是推举遗才。

崔涣和宋若思不但放了李白,还让李白入了他们的幕府。

可坏就坏在他们太爱李白了,又或者李白在这里展示出了军政才能。他们不但放了李白,还异想天开的想举荐李白入朝,结果唐肃宗可以放过投降过安禄山的,却放不过跟过弟弟的。

于是将李白流放夜郎…

后来有说是大赦,有说是郭子仪求情,李白不到夜郎就自由了。

真正的长安

电影叫《长安三万里》,可近三小时的电影,长安应该不到十分钟…

长安是什么?

我想起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长安是火晶柿子,是水盆羊肉,是卖胡饼的小贩,是卖朝食的阿婆…

长安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投降,李隆基外逃时被放弃的百姓。这些老百姓却从来不怕他安禄山,他们也不怕死,他们站出来对天家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

当然长安也有饮中八仙…

说到饮中八仙,那是生动的肖像,却绝不是影片中烂醉如泥的醉鬼,他们各有各的风骨。他们喜欢豪饮,但不见得就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真正纸醉金迷、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是李隆基,杨玉环,杨国忠还有三夫人…

而这些,影片中没有一点呈现…

长安三万里

我理解电影想表达长安是李白,长安是高适,长安是杜甫,长安是王维,是那些璀璨如星的名字。

我也理解最后的:“诗在,长安就在!”

但是,刻意捏造的一群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真疯子,假诗人是撑不起“长安”之风骨的。

(完)


外附:李杜之情谊

天宝三载(744年)夏,李白和杜甫这两颗中国文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于洛阳会面了。

到天宝四年(745年)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面。

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很多人说杜甫对李白的情感是深的,而李白对杜甫却没那么深,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李白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是李杜分开近一年后李白因思念杜甫而写的,他对杜甫的思念像汶水一样无穷无尽的在心中流淌。

有人说,李白为什么对杜甫的诗只有几首?

我更愿意相信这可能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李白的诗词十不存一的原因吧。

后来李白入狱了,杜甫天天想着李白,都着魔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其二

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纯粹,最高洁的人…

我爱李杜!

关注我,一起聊聊传统文化…

照例,晒票根:

手有点丑


以证视听:《长安三万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骗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