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8.55 孟子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55、孟子(约前385—前304年)
名轲,字子舆,驺国[i]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史称子思、孟子为思孟学派,是儒家的右翼。曾游说宋、齐、滕、魏等国,晚年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意见不合,辞去卿位,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
孟子从右边发挥孔子学说。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ii]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以心、性解天,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iii]扩充人的本心,就认识了人的本性;认识了人的本性,就认识了天。保持人的本心,修养人的本性,就是对待天的最好方法。由此,他得出唯我论的结论:“万物皆备于我”。[iv]他发挥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主义认识论,提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说。[v]他卑视感性认识,歪曲认识的本质,把认识论伦理化。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vi]认为感官不会思考,因而为外物所蒙蔽,把人引向邪路。思考是心的职能。只要肯于思考,就会得到本心,否则就会失掉。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vii]把学问之道归结为寻求丧失了的本心,就完全排除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把认识论变成了向内追求自我完善的唯心主义道德论。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viii],寡欲是培养本心的最好修养方法。孟子首创先验主义的性善论[ix]。他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制民之产”[x],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私有产业[xi];“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不违农时”[xii],减轻压迫和剥削,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反对“率兽而食人”和“嗜杀人”[xiii]的暴君、苛政;“尊贤使能,俊杰在位”[xiv],任人唯贤。仁政的特点是重民,调和阶级矛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xv]重民是为了使民,争取人心,统一天下。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xvi]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通功易事”论是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贡献。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下之通义也。”[xvii]充分表现了其社会分工理论的阶级本质。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正统。元文宗封为亚圣、邹国公。孟子学说主要为宋明理学的程朱、王陆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现存《孟子》七篇,由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人编辑而成。注释本主要有东汉赵歧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
注:
[i] 今山东邹县。
[ii] 《孟子·离娄上》。
[iii] 《孟子·尽心上》。
[iv] 《孟子·尽心上》
[v] 《孟子·尽心上》
[vi] 《孟子·告子上》
[vii] 《孟子·告子上》
[viii] 《孟子·尽心下》
[ix] 见“性善论”条,本书未收录,详见《哲学辞典》。
[x] 《孟子·梁惠王上》
[xi] “恒产”。
[xii] 《孟子·梁惠王上》
[xiii] 《孟子·梁惠王上》
[xiv] 《孟子·公孙丑上》
[xv] 《孟子·尽心上》
[xvi] 《孟子·梁惠王上》
[xvii] 《孟子·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