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案判了!鞭打、暴晒、关禁闭,多少青春毁于这种「毒教育」?

01.“非人一般的摧残,绝望到麻木”
豫章书院创办于2013年,其前身龙悔学院创办于2007年。专门招收“家长治不了的孩子”。
网瘾少年,收!
早恋,收!
跟父母顶撞,收!
想学国学的孩子,也收!
有的孩子是父母强制送进去的,有的孩子是自愿去的。
创始人吴军豹在父母面前慈眉善目,倡导国学礼仪,满口仁义礼智;

等家长走后,便将孩子关进小黑屋,一关便是7天,此后轻则戒尺,重则鞭打,动不动就是关禁闭、暴晒、罚站、罚跑操场等等......
里面的孩子没有通讯工具,时刻被监视着,不能逃跑,也不能自己跟家长联系,给家长打电话的时候,旁边都会有老师监视,只报喜,不报忧。
正是因为这种近乎残忍的待遇,让很多孩子有了轻生的想法。
据豫章书院的学生爆料,书院每晚都会有所谓的考德仪式,其实就是总结这一天来自己做过的事情,挨个接受惩罚。
轻度用钢尺打手心,重度则用钢筋做成的铁棍打龙鞭,更严重的直接关进烦闷室(小黑屋),一关就是7天甚至十几天。

有一位叫初悟的女孩,曾回忆自己在里面经历的一切,依旧记忆深刻。
当天吃了学校的饭,集体食物中毒,学校也没有及时让学生就医,只是让他们喝了一天的盐水。
因为不满学校的做法,加上两个多月的抑郁情绪,初悟打碎了喝水的杯子,割了腕。
本以为这种极端的做法,可以让自己见到父母,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然而换来的却是更加严厉的惩罚——打龙鞭。

当时很多女生为她求情,但无济于事,反而打得更厉害,直到这个小姑娘没有力气站起来,施暴人才收手。
用豫章书院学生的话来说:“非人一般的摧残,绝望到麻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间炼狱,为什么这么多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孩子送进这里呢?
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值得深思......
02.父母爱的力量,却变成了施暴人的胆量
像小张父母这样的家长有很多,典型的混合型父母,既溺爱又专制。他们一边想要小张学习好、听话,一边又帮她把所有事情都做好。
看似是一切都是为了小张好,却不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而叛逆也在悄然成长。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反抗,因为没有一个孩子甘愿成为「工具人」。

但是反抗的孩子,一般都会招来升级的管控,于是,豫章书院出现了。
那些家长认为,将叛逆的孩子送进书院,出来就变了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郑渊洁的电影短片《驯兔记》,本来上学的时候,是一个个活泼健康的正常孩子,到校之后,要求孩子要无条件地听从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很快就会变成兔子。
于是大家争着抢着成为兔子,唯有皮皮鲁没有变,反而成了大家追打的异类。
最后扛不住压力的皮皮鲁,也套上了一个假兔头。
至此,又一个“全兔班”诞生了,老师和家长为此高兴不已,而皮皮鲁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那仅存的一点快乐,也没有了。
反观将孩子送到豫章书院的这些父母,他们和电影中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什么区别?他们不过想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孩子。
可是父母心中的完美,是真的完美吗?
小张说出的一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她说豫章书院烦闷室的墙上都是孩子的涂鸦,除了骂吴军豹的话,还有质问父母为什么不爱自己?
可是仔细想想,父母是真的不爱这些孩子吗?其实不是,相反这些父母正是因为爱他们,想让他们变好,所以才把这些孩子送进书院。
但是他们爱的方式却错了,他们将这种爱的力量赋予给邪恶的人,就变成了这些恶人施暴的胆量。
不是父母不爱,而是父母心中的“爱”不是正确的爱,而父母心中的“完美”也不是真正的完美。
03.孩子叛逆的背后
是大多数父母看不到的悲伤
其实我们大多数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却没有看到行为背后反映出的需求。
孩子不愿意上学,大多数父母总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强制孩子去上学,却很少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被校园暴力?或者其他?
孩子早恋,家长担心影响学习,恨不得当场拆散,劝孩子回头是岸。
可是家长却不知道,孩子之所以早恋,很可能是因为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爱,通过跟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弥补内心爱的缺失。
孩子沉迷网络,家长总觉得因为贪玩而忽略了学习,却不知道孩子在现实里一再被否定、被责备,丧失了自我价值。
当他在网络中找到可以交流的人,便有了归属感,打赢游戏则给他带来了成就感,而网络带来的快乐则成为他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剖析沉迷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在寻找最基础的情感需求。恰恰相反的是,父母普遍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根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研究表明: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过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其中30%出现过抑郁症状,10%出现过焦虑障碍。

而出现先这种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被严重压缩的休息玩耍的时间,二是被严重忽视的情感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要求你要爬到山巅,成为那个“一览众山小”的人,才是真正的出人头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为他规划以后的人生,然后孩子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就要辛苦地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开始“爬山”。
姿势不对会被说、爬的慢了也会被说、不按照父母规定的方向去爬,还会被管制。
孩子在这种没有自由的现实环境中,精神得不到放松,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困扰。
我曾经接收过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严重失眠,每天都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直到自己累得不行,才能睡着两三个小时。
他说:“我不上网的时候,一些很难受的事情就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只有上网才能暂时忘记。”
而这个小男孩生活的家庭环境就是溺爱和专制并存的,小男孩4岁之前就没吃过冰棍,理由是母亲觉得吃冰棍对小孩子不健康。
试问孩子的快乐都被剥夺了,那身体的健康又能有几分意义呢?

父母总是习惯让孩子们反思,其实最应该反思的是父母。
04.接纳孩子的前提是悦纳自己
我们总会在后台收到这样的求助:
“孩子在青春期,非常叛逆,我该怎么跟他沟通?”
家长们总是急切地想要一些灵丹妙药,希望马上能“治好”自己叛逆的孩子。
殊不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来的。
如果想缓解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作为父母,首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家长没有防备,将心里话跟家长吐露。
一些家长觉得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很好,孩子从来都不顶撞自己,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也会说说笑笑。
但是仔细想想,他们是不是真正将自己的心里话跟你说了?学校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自己最近面临什么问题?
是不是这些他们都很少说?就像最近很火的朱朝阳一样,表面上乖乖听话,其实他有自己内心的小世界,不愿意暴露出来。
所以说,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保持着一种“伪亲密关系”。
要想真正走进孩子,就要无条件地接纳他、爱他,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前提,给他施加各种压力。
你要相信,没有强制就没有叛逆。
为什么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一到青春期就不好管?
其实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此刻的他们长大了,他们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志,这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也是成长的表现。
而这时候家长还是用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孩子,孩子当然不会“束手就擒”。
而且家长们会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待,生怕孩子考不上重点,害怕孩子落后,所以时刻鞭策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驱力,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时刻紧逼的鞭策,而是适当的引导。
所以家长跟孩子和解的前提是悦纳自己,将那些让你“害怕”的结果放一放,陪伴孩子提升能力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豫章书院的查封,固然大快人心
但是却不能弥补家庭教育中
所出现的“漏洞”
想要填补这个“漏洞”
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孩子
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转载 腾讯守护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