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洗衣粉的古人如何洗衣服?

古代没有洗衣粉,衣服岂不是又脏又臭还特别油?
在古代西方社会,要说这洗衣服这事,那是相当麻烦。虽说古埃及时代就发明了肥皂,公元2世纪时,欧洲已经开始了原始的肥皂生产。 3世纪时欧洲也有了肥皂作坊。但直到17世纪,肥皂的产量还是非常的稀少,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工业化的肥皂生产,到19世纪末才实现。在此之前,欧洲人用肥皂洗衣服?基本是不可能的。

那问题来了那时候的人们用什么洗呢?古罗马人开发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草木灰加尿液。
罗马的洗衣店会在户外放置很多大陶罐,人们可以把每天的尿液倒在里面(或者直接对着尿也行)。这些被收集起来的液体被稀释以后被倒在盆子里,然后把要清洗的衣物放进去。
然后工人就站上去,踩啊踩,衣服就洗干净了。当然,为了去除臭味,最后这些衣服是要放到清水里漂洗然后再晾干的。用尿液来洗衣一直沿用到19世纪,即便是肥皂发明以后,拿破仑的军队依然使用尿液来洗军服,对去除血迹特别有用。
不仅如此,罗马皇帝还设立了一种奇葩税款——尿税,甚至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重要财政收入。尿尿的收钱,收集尿液的也收钱,这还让人活不让人活了。

而到了中世纪,欧洲各国,那也是一样的。这“尿液洗衣服”的操作,甚至在西方风行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近代肥皂大量普及后,才渐渐销声匿迹。
在古代西方的历史上,以如此操作洗出来的衣服,所谓“又脏又臭还特别油”?那只是比较委婉的形容了!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在街上,欧洲人真是浑身的气味,怪不得需要香水遮味儿了。
这里说个题外话,纺织业也需要尿液来漂白羊毛、亚麻。这个做法一直沿用到了工业时代。16世纪的英国对尿液的需求非常高,纺织女工会拎着自家的尿壶去上班,她们把尿集中倒在大罐子里,用来清洁各种织物。就这样还是不够用,以至于纺织重镇要从伦敦和纽卡斯尔等大城市“进口”尿液。到了18世纪,英国的羊毛制造商人依然在使用尿液和羊、猪的粪便来漂白。尿液也是有效的媒染剂,被用来给衣物着色。

直到今天,你到土耳其旅游顺便购买当地的手工地毯,老板会告诉你,上面的植物染料是用山羊尿来固色的。但这没关系,你买回家放个20年,味道就消失了。
同时,罗马人还把生牛皮放在粪水里浸泡,他们发现经过尿液长期浸泡之后的皮革很容易褪毛,同时粪便中的细菌产生的酵素有助于皮革的软化。还可以制造火药。
在战争中广泛使用的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1硫2硝3碳”,硫磺、木炭都好找,硝石到了20世纪后才大量合成。在这之前,人们用的就是尿和粪便。
在1862年的《硝石制造说明》中指出,要把大量腐烂的粪便与灰分混合,铺上树叶和稻草,接下来每周都要用尿液来培肥,加以搅拌,保持湿润。随着堆肥成熟,硝化物就会通过蒸发出现在表面,这样就可以收集了。
而在17世纪,贵妇用宠物狗的尿液来敷脸,改善肤质。18世纪的时候,荷兰有位贵妇据说为了保持皮肤而从来不洗脸洗手,而只用尿液敷脸。后来医生发现,尿素中的活性成分是“尿素”,的确对改善皮肤有好处,于是发明了合成的尿素酸软膏。
说真的,用尿敷脸也许并不比买几百块钱的保湿护肤品更愚蠢。当然,最颠覆三观的可能是另一个用途——用尿液刷牙。古罗马人认为尿液能美白牙齿和防止龋齿。他们将尿液作为漱口水,或将尿液混合在石灰中制成牙膏使用。
这个做法一直沿用到18世纪初期,对罗马人来说,最受欢迎、也最昂贵的尿是来自西班牙。因为具有实践精神的罗马人在试过很多地区的尿液之后,认为西班牙的尿对美白牙齿的效果最好。

好了,回到之前的问题,放在同样“没有洗衣粉”的古代中国,洗衣服又该用什么呢?要说这最老资格的“洗衣粉”,当属“草木灰”(碳酸钾)莫属了。
与欧洲人一样,中国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草木灰的洗涤作用。在《礼记》里就说“冠带钩和灰清漱”,也就是用草木灰来清洗衣物,民间老百姓则叫“淋灰水”:把草木灰放在竹筛里兑上水,淋下来的灰水就可以用来洗衣物,算是“普通版”的“洗衣粉”。

而同样老资格且深入民间的“洗衣粉”,还有天然碱(碳酸钠)。话说在汉代,老百姓就发现,可以在春秋干燥季节的碱地上,采到含有天然碱的“碱土”,用“碱土”也是可以用来洗衣服的。
在汉朝他们把“碱土”称作“卤碱”,唐朝时又叫“石碱”,那可是自给自足,好用不花钱的“洗衣粉”。而到了明朝,“石碱加工业”又完成了重要一步:人造石碱。
明朝的商人们,把蒿和蓼两种植物放进地窖里浸泡,然后再曝晒后烧干,接着再用水淋加浇面,一块上好的“石碱”就能制成,价格也便宜。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种物美价廉的石碱,产业化规模也是极高的,甚至更衍生出了多个品种。
既有普通老百姓家用的普通款,也有添加香料等奢侈品的豪华款,适合不同阶层用户。诸如“合香楼”“花汉冲”等明代店铺,更都是享誉百十年的“老字号”。
所以说,一直到明代时,比起同时期的西方人来。哪怕是中国民间最常用的“洗涤用品”,论起清洁去污的效果,也远比那些收“尿税”的国家靠谱得多。

不过,之前说的这两样,清洗的都是大件衣物。那么问题来了,价格昂贵且有强力去污效果的“肥皂”,古代中国又是否能找见呢?不但有,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款式。
最常见的“中国肥皂”,与现代肥皂有所不同,是把皂树的果实(皂角)磨碎后,制成桔子一般的形状,这种“中国肥皂”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且以便宜好用的特点,深入民间百姓家。
至于豪华版的肥皂,那就是首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宫廷的“胰子”了,这是可是把洗净污血的猪胰脏磨成糊状后,再加上十多种香料与药材,制成的特殊“洗涤剂”。不仅能去污,还能留香,真是洗澡洗衣的必备奇物啊!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是单看这原材料,就知道,“胰子”肯定是价值不菲。哪怕在晋代的宫廷里,把胰子用来洗衣服的时候都很少!“胰子”主要还是用来给皇帝以及各种娘娘、皇子公主洗澡的,所以也叫做“澡豆”。
这东西金贵到什么程度呢?大家都知道豪门出身的晋朝驸马王敦吧?他新婚第一夜与公主洞房之前,手下送来“澡豆”请他洗澡,结果这小子却误以为是点心,当场吃了个精光。不过,发展到技术更发达的明代,这个好东西,也不是宫廷专用了。明代诸如北京南京等各大城市,都有专门经营“胰子”的店铺。当时的“胰子”已不止有“猪胰子”,也有效果同样好的“羊胰子”。且有“桂花胰子”“玫瑰胰子”等各种款式。

当然,虽说那时的“胰子”,已经很普及,但哪怕有钱人,也都是用来洗漱,很少用来洗衣服。不过胰子含有的消化酶,对衣物也有极佳的去污作用,所以土豪级别的用户,洗衣服也是常用。
不管是“普通款”还是“土豪款”,繁荣的古代中国文明,也为世界贡献了创造性的洗涤用品。了解了这个,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6世纪时,那些初访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会对明朝发出“他们第一是极其清洁”的惊呼;为什么随后中国的文化,会在西方掀起持续百年的“中国热”。
这健康考究的生活方式,撑起了古代中国大国的门面,也留给了现代我辈,最值得学习的生活传承。

千万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很多东西我们以为当时没有,但其实雏形早就出现了,只不过和我们现代的叫法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