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女儿治疗抑郁被母亲打压引热议:所谓挫折教育,是一场隐形的伤害

2020-09-18 16:12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近日,抑郁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这次话题的开启并不是某某罹患抑郁离世,而是一位母亲对抑郁症女儿的教育方式,太令人匪夷所思:


一个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在看书,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表扬了她。然后她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语里那股子说反话,鄙夷嘲讽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寥寥几句映射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最为熟悉的“挫折教育”。



孩子还在接受抑郁症治疗,家长仍下意识地用近乎刻薄的态度,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一次次“假用功”的贬低累积起来,足够汇合成摧毁一个孩子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本应该跟子女最亲近的父母,却给孩子带来了最深的伤害。


如今,家庭不和引发的剧烈冲突变得越来越常见,不时就会传出“男孩无法承受批评而自杀”之类的新闻。究竟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父母的言语太可怕?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家庭教育,聊一聊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01

家庭教育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底色


事件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热评中的一句话再次点明了问题核心: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中式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于重视结果,缺少对人的关心。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大多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


安徽医科大学张洪波教授等人研究显示,成长于不良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中的中学生表现较多的抑郁症状。



有的人成长中很少被鼓励,成为父母后,也从来不赞美自己的孩子,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哪怕孩子成绩优异,也无法被他们肯定。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开始习惯性地否定自己,很容易变得自卑。


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深刻不良影响,往往会持续终生。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也发现: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讽刺和挖苦不会激励孩子奋勇向前,反而会让孩子不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还会让孩子越来越怀疑自己,丧失自信,丢失自我。


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尤其在生命早期,孩子接触的环境较为单一,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模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学习,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逐渐塑造了孩子的人格特质,


子女对爱的理解与表达、应对事情的方式、处理矛盾与冲突的技巧、人际交往的模式等,大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另一方面,父母通过行为强化,即奖赏与惩罚,也能让孩子直接习得行为的模式。


可见,生养容易、教养难。想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父母要下的功夫还真不少。



02

好父母并非天生,一样需要学习


孩子需要培养,父母同样也需要学习。


就像《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爸爸曾与女儿德善坦诚地聊天:“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是父母的,大部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会犯错的。


相比上一辈人较为粗放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开始调整自己的方法。这是进步,但还不够。如果懂得学习,愿意学习,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是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的契机。


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也让父母们日常教育中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一出生就有互联网的孩子接触新事物的速度远远超过父辈祖辈。不少家长、老师吐槽,带娃越来越亚历山大。


这就需要父母们提前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是学习父母责任和义务的再强调过程,也是准爸妈们做好身份转换准备的时机。



教育孩子不像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具体的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些共通点值得我们每个人注意。


| 有问题意识


在成为一个好父母的路上,没有家长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从不犯错。教育孩子的过程难免曲折,有误区、疏忽或者纰漏,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发现自身问题的意识。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缺漏,接下来才能正视问题并解决。


| 接纳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被伴侣、家人甚至孩子指出自己的行为不妥甚至完全错误。这时你或许开始质疑自己,甚至因为一次过失而给自己贴上「坏妈妈」、「坏爸爸」的标签,认为孩子成不了才都是自己的错。


人无完人,过度自责自罪不仅打击了自己育儿的信心,还会影响身心健康。“接纳”本身具有极大的能量,当父母开始接纳不足时,担忧的情况瞬间就变得没有那么可怕。


与自我和解,把落脚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也是很多父母需要学习的必修课。


| 必要时寻求帮助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


有时候这些困难可以靠家人的智慧迎刃而解,但也有可能遇到某些问题单凭父母的力量无法解决。比如青春期亲子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婚姻状态变动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耗费很多的力气,但是若向专业人士请求帮助,可能会好很多。诸如求助专业的家庭心理咨询或治疗,不失为事半功倍的选择。



这是个不错的时代,孩子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听到。


我们能意识到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我们也拥有了成为更好父母的机会。


让我们的孩子经历更少原生家庭带来的阵痛,同时获得更高质量的爱,可能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愿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有成为好父母的觉悟,主动去成为良性循环的开端。


这一切可能并不容易,但值得每个人努力。


女儿治疗抑郁被母亲打压引热议:所谓挫折教育,是一场隐形的伤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